生活文學:米芝蓮──神聖的魔咒
【明報專訊】2017年的港澳版《米芝蓮指南》剛剛出爐,港人紛紛討論,媒體也爭相報道。那個最新上榜,那個為何沒有上榜,你與我都看似有發言權,一時間香港的飲食界就好像只有米芝蓮。資料鬧哄哄的流轉了幾天,喝檸茶時手指掃了一下facebook,一切又回復平靜。我咬一口多士,想了想,米芝蓮跟我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飲食界風暴
米芝蓮是一場風暴,席捲全球的飲食界,掌握廚師榮辱,關乎食肆生死,不少人想伸手摘星,戴上分階列等的神聖光環。但對一般平民食客而言,米芝蓮更似一陣地區驟雨,你知道它正在發生,卻對你身處的位置沒什麼影響。人與星星之間總有距離,三星、二星的米芝蓮餐廳,一位客人動輒花費過千元,甚至更多,普通市民根本不會考慮,固然不會受影響。如果獲星、獲推薦的是你日常光顧的餐廳、小店,美食早已融入生活,你熟知食物的味道,了解店舖的好處,星星即使墮落凡間,似乎也不會影響你的飲食習慣。
旺丁不旺財
要說米芝蓮完全跟你無關,卻又不一定,因為指南一出,名聲就會傳開,人們蜂擁而至,自拍、打卡、拍短片,弄得老顧客沒有位置,真心品味的也得大排長龍。有些老闆見人客暴增,心急應對,超額供應,品質就難以維持、每?愈下。
即使老闆能維持節奏,有時也難逃加租的厄運,業主以星星和人流測量店家收入,以此為名大幅加租,要不低頭,要不離開。部分唯有黯然結業,或另覓新舖,雖然繼續經營,但白忙一場,老闆額上也添了幾道皺紋,米芝蓮有時候真是一道魔咒。
範本教條?
神聖也好,魔咒也好,米芝蓮自有它的魅力。旅客來港不懂門路,手拿美食指南按圖索驥,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相反香港的在地食家,心中早有覓食地圖,雖然標準不一,但河水不犯井水,各不相干,米芝蓮就只用作茶餘的閒話。天上繁星何止千萬,能看到並記錄下來的都只是冰山一角,最怕有人盲目「追星」,將米芝蓮視作範本教條,一時烘托身分,一時看輕別人,口是在咀嚼,但食而不知其味,難怪兩千多年前的《中庸》早就提到:「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連食物的滋味也不懂分辨,還憑什麼去談米芝蓮呢!
圖:資料圖片
文:蕭欣浩 -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曾任法國餐廳廚師,熱愛飲食、旅遊、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