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高中通識科要求學生做獨立專題探究(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IES),有教師指部分學生濫用網上問卷,例如做老人中心設施專題時,在網上做問卷調查,但訪問目標(長者)較少上網。有大學教授一年收到數十名學生的訪問要求,發現學生只依賴她提供的意見交功課,並沒真正做探究,因此成立網站,以短片及研究案例等教授學生獨立探究的方法。 另出書免費派通識老師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浸會大學傳理學院教授陳家華過往做了不少廣告如何影響心理及塑造女性形象的研究,恰好是中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故她每年都會接到三四十名學生的訪問邀請。陳指她時間精力有限,且不少學生引述她的意見作結論,沒有獨立分析,她因此向大學知識轉移合作種子基金申請10萬元,設立「中學生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支援計劃」平台,同時出書支援教師教學,該書將通過教育局講座免費派給通識教師。 陳家華歸納了4種常見及容易掌握的探究方法,包括焦點小組訪問、內容分析法、抽樣調查法及視覺法。她拍攝教學短片上載至平台,詳細教授幾種方法,還配以實例,將研究過程及論文內容歸納出來供學生參考。網站今年初已投入使用。 學生常濫做問卷 誤會易高分 浸大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德育及公民教育兼通識教育科主任李維儉說,中學生的探究方法常集中於收集問卷及做訪問,教師也未必掌握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方法,希望此平台可令學生日後採用更多元化方式做專題探究。 通識科教師方景樂說,不少同學以為做問卷較採用二手資料易獲高分,容易濫用網上問卷,沒思考主題是否適合便「做鬙」。他舉例曾有同學的探究題目是某區老人中心設備是否足夠,卻通過網上問卷來蒐集資料,一方面因老人家少上網,網上問邀卷無法接觸目標人群,另一方面該主題用二手資料也足以找出答案,例如將該區老人數量與設備的比例與較權威的標準作比較。 不過,亦有中學生善用研究方法完成IES。通識科教師賴得鐘說,過往有同學以「通識科是否應作為必修」作專題探究,訪問教育局人士及反對必修通識的代表,又做問卷蒐集同學意見,並用本港通識科的評核方法與外國作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是通識科不應作為必修。因其展示了兩方意見,且作仔細分析及衡量,最後獲高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