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日德國在政治和經濟上均是歐洲的核心國家,四度獲美國《福布斯》雜誌評選為「全球最有權勢女性」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則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默克爾執政10年民望高企,在內被稱為「媽媽」(Mutti),在外被戲稱「歐洲女王」。但近來反對這名「歐洲話事人」的聲音愈來愈大。
◆人物檔案
“ 默克爾(Angela Merkel)1954年生於前西德漢堡市,成長於東德,1986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默克爾開展政治生涯,翌年東西德統一;她加入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並獲主席兼時任總理科爾賞識,平步青雲。2000年,基民盟爆出獻金醜聞致公信力重挫,默克爾4月獲推選為黨魁。2005年11月,她成為德國首位女總理,2009年和2013年兩度連任。完成本屆任期,她將成為歐洲任期最長的女性民選政府首腦。「默克爾」乃其第一任丈夫的姓氏,兩人1981年離婚;現任丈夫是大學化學教授,為人低調。 ”
師奶形象vs.男人殺手
默克爾初入政壇時,外表常被指指點點。2005年她競逐總理,對手是雄辯滔滔的時任總理施羅德,儼如家庭主婦的默克爾被傳媒稱為「東德灰老鼠」。助選團努力助她改善老套形象,包括穿鮮艷衣服和換新髮型,在拉票活動以滾石樂隊名曲Angie打氣。
默克爾至今保持「師奶」一面,會到超市買菜、下廚。但評論指出,她也擁有成功政治領袖的一大特點——心狠手辣。她政治生涯的一大轉捩點,是在一手提攜她上位的前總理科爾捲入貪污醜聞時,迅速倒戈要他下台,最終取而代之。德國人以「男人殺手」形容她如何踩茪@眾男政客登上權力之巔。
非魅力型領袖 務實取勝
默克爾行事謹慎,不作浮誇演說、鮮做公關騷,大多數政治觀察家都認為她並非一個魅力領袖。評論點出,與奧巴馬以激動人心的說話動員支持相反,默克爾的做法是「讓選民留家睡覺」,即蓄意把一些議題弄得令人感到生厭乏味,同時吸納政敵的一些立場據為己用,多靠攏中間路線,避免爭議議題,使政敵難有作為。例如2013年大選,面對中間偏左陣營要求訂立全國最低工資,默克爾的策略是表明願意積極考慮,從而削弱左派選民投票的意欲。
默克爾務實,換個角度看就是機會主義,經典例子是她2005年上台後拍板延長國內核反應堆運作,一度觸發20萬人上街抗議,但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她旋即宣布德國最遲2022年全面棄核,並提出增加可再生能源比率的能源轉型計劃,化解政治災難。
政績:領德國渡過歐債危機
2005年德國財政赤字連續7年超過GDP的3%,失業率高逾11%。2013年大選前,德國失業率降至20年來最低位的5.3%。經濟向好,是默克爾民望高企的一大原因。
2009年,默克爾連任總理後不久,歐債危機爆發,多國經濟崩潰,但德國經濟大部分時間仍處於增長區。默克爾主張財政緊縮政策,認為債務乃個別成員國的責任,反對歐盟共同承擔,堅持陷入歐元危機的「歐豬國」要先緊縮自救,才可獲取援助。此舉捍衛了德國利益,德國在歐盟的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分量也持續增加。
國際挑戰:堅持緊縮政策惹不滿
德國主導的財政緊縮政策「得罪」不少國家。歐元區國家須削減預算赤字,減少公共服務開支等,失業率上升,經濟更見衰退。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民眾怨聲載道,出現連串「反緊縮」示威,經濟學家也認為政策拖累經濟復蘇。
意大利2014年7月起輪任歐盟主席國,總理倫齊(Matteo Renzi)表明要改變財政緊縮政策,倫齊成為對抗德國的領軍人物。德國《明鏡》周刊稱,歐盟各國領袖早已覺得默克爾權力太大,也樂見她受掣肘。
國內挑戰:本土經濟改革
德國電費比歐元區平均高出三成,運輸基建革新進度亦落後其他發達國,人口老化嚴重則令退休人口高達就業人口三分之一,都是該國商界長期爭議的焦點。此外,默克爾加快廢核的決定令電費節節上升,商界擔心競爭力下滑,部分基層民眾亦開始吃不消。
2013年默克爾第二度連任時,《明鏡》周刊便提醒她須推行過去幾年忽略的本土經濟改革,並培養接班人,但默克爾對改革問題取態審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