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作家﹕代課感染學生 「死都要創作」
【明報專訊】對創作的熱情可曾感染學生?
多年前曾任某中學中三的代課老師,學生能力不俗,但士氣低,像冰冷的「罐頭」,在課堂上無反應、無生命力。快快教完課程內容後,我就播歌、談詩,學生的眼神變了、活了。代課兩、三個月後,更有學生叫我教寫詩。三年後仍保持聯絡,該學生說:「阿sir,因為你,我選修文學;因為你,我死都要創作。」現時,學生在浸會大學讀傳理學院,「死都要做導演」,寫詩、散文和劇本。在另一所中學亦曾在課後開文學創作班,有新詩、流行歌、名作家等主題。有學生參加後對我說:「上過這個班才知道中文是這樣學的。」現時仍有數人跟隨着自己的步伐,我講講座也會出席,很開心。
怎樣讀詩、寫詩?
先要有基礎,即理解意思,並作出分析,才能讀詩。詩的思想是跳躍的、有意象,我習慣不急於求詩說什麼,先感受詩營造出來的世界。如宋代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先感受描寫的氣氛,末兩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要自問為何會轉折?有何作用?為何要寫前文?
要培養讀詩的能力,一定要沉浸,既多且廣地讀詩,讀外國、內地、港、台的詩,讀唐詩宋詞,愈多愈好。至於寫詩,最重要是寫真情實感,表達自己的聲音,那怕直白,也可感受到情懷。寫得多了,才再考慮表達方式、語調、布局等,是另一層次。
◆細讀的力量
呂永佳喜歡波蘭詩人辛波絲卡和張愛玲,曾三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但看不明白。第一次是中二,第二次是大學一年級做功課,第三次是寫碩士論文,還是不行,直至博士課程遇到黃子平老師才讀通。那時修讀魯迅研究,老師先講述魯迅寫作的時空,了解通透才細讀魯迅的作品,這樣才會明白作者想表達什麼。以《祥林嫂》為例,一般覺得祥林嫂很慘,然而真正慘的是「我」這個知識分子、新派的人,回到魯鎮,見到悲劇卻無力做什麼,只能做旁觀者。這與魯迅的處境相似,知識分子想救民眾卻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