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奠基﹕說話的藝術(上)
【明報專訊】有說言語是把雙刃劍,能夠傳意,同時亦能傷害他人。有人選擇信口開河、大放厥詞;有人選擇三思後言、沉默是金。
古人對說話抱蚋埸V誠敬的態度,以《論語》為例,〈為政第二〉曾載:「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子張是孔子弟子,他向孔子請教求取官職的方法,孔子只說多聆聽別人的道理,倘若有可疑的就擱置一旁,其餘的需要謹慎去說。如果說話少過失,行事少後悔,祿位就在其中。
一言足以興邦喪國
的確,孔子相當重視說話的品質,與其多說,不如少說;與其錯說,不如不說。《論語.子路》曾提及「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道理,一句說話足以斷定國家之命途,因此言語品質永遠是人們說話時首要考慮的因素。關於慎言,孔子曾提出「敏於事而慎於言」,又提出「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說話需要經過深思熟慮,一字一句需經過仔細斟酌。對於孔子而言,伶牙俐齒的人未必是仁者:「巧言令色,鮮矣仁。」那些說話笨拙的人,反而深得孔子欣賞:「剛、毅、木、訥,近仁」,他也提及:「訥於言而敏於行」,意即說話不虛偽矯飾,較接近君子之行。
慎說真話
自古以來的訓誨,清楚告訴我們生活中不一定要少說話,但一定要小心說話,每句話都需要是真話,《說苑》名篇〈尹綽之愛〉,論述的就是這個道理。春秋時期晉國領袖趙簡子有兩名家臣尹綽和赦厥,尹綽以直言見稱,赦厥則善於辯駁,有次趙簡子與眾人外出打獵,突然看見遠方有野兔出沒,就命隨從追獵牠。結果野兔捉回了,農民的莊稼卻全被踏牷A趙簡子欲獎賞隨從,尹綽卻直言隨從罔顧農民生計,根本不值得獎賞,趙簡子當刻有點自討沒趣。
直斥其非 君子之為
有天趙簡子飲酒過多,醉臥不起,忘記早前相約了楚國賢人相見,赦厥婉言推辭楚人的求見,最後楚人掃興而回。趙簡子酒醒後說赦厥是能臣,因為「諫我必不於眾人中」,反而認為尹綽不是賢臣,因為「諫我必於眾人中」。趙簡子讚美赦厥不會直斥其非,尹綽卻在人前批評他,讓他顏面盡失。尹綽後來解說:「厥也愛君之醜,而不愛君之過也;臣愛君之過,而不愛君之醜」,尹綽自辯在人前批評趙簡子,是為了讓他及時改過,批評說話絕不動聽,但對趙簡子有益。後來,趙簡子明白此道理,孔子更讚揚尹綽能夠面訾不譽,直斥其非,絕對是君子之為。
慎聽辨讒言佞語
常言道:「動聽話非真心,真心話非動聽」,誰會希望被人揭露瘡疤?在這個凡事講求包裝的年代,連說話也需要包裝,所謂「語言包裝」,就是將說話以較婉轉高明的方法說出,讓別人能夠聽得進耳。這是一種說話藝術,但很容易淪為語言「偽」術。今時今日,除了慎言,還要學懂慎聽。若果說真心話是「苦口良藥」,那麼動聽話就是「糖衣毒藥」。我們都知道「忠言逆耳」的道理,但自古至今,服用苦藥治癒的人何其少,毒藥成癮的人卻愈來愈多。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