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奠基﹕互文見義
【明報專訊】文言文除了用字精簡,有時更因一字多義,現代人閱讀時難上加難。要理解某個文言字詞的意思,必先根據上文下理歸納推斷。不過知易行難,不少同學閱讀全文後仍茫無頭緒。究其原因,是同學未全面了解文言句式的特性。
這次介紹一個有趣的文言理解方法,稱為「互文見義」,就是借助相似句式,類推當中的難解字詞。古人常運用兩句或以上的相似句式,強調內容的重要,加強語氣,類似「排偶」句式。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互文」是指「錯綜使用同義詞,以避免字面重複的修辭手法」。
若同學仍未理解「互文見義」的意思,可參考屈原《涉江》其中兩句:「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兮」字屬助詞,沒有特別意思,撇除不看後,「忠不必用,賢不必以」就是對偶句。「忠」與「賢」意義相近,關鍵就在句中的「以」字是什麼意思?若將「以」解作「以為」則意思不通,我們可將「以」字對應上句中的「用」字,「用」字可解作「任用」,則下句「以」字亦應是類近「任用」的意思。全句意思就能譯作:忠臣不一定得到任用,賢士也不一定得到任用。
又如《戰國策》記載,孟嘗君廣招賓客,食客三千,相當富有,當中謂「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狗馬實外廄」的「實」字應該怎樣解讀?同學可先細心看看上述句式,撇除句首「君」字不理,剩下來的就是典型排比句。「宮中積珍寶」容易理解,即宮中積滿珍寶,「美人充下陳」即「美女充滿後宮」,以此類推,「狗馬實外廄」中的「實」字,對應上句的「積」字和下句的「充」字,可推敲出是動詞,解作「積滿」或「充滿」。
最後再舉個簡單例子讓大家熟習。秦王嬴政在位十年後,為鞏固政權,驅逐外族,丞相李斯寫《諫逐客書》予秦王,當中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故能就其深」的「就」字該如何理解?若你已經明白互文見義這技巧,應該可連繫上文的「成」字,而得出「成就」這答案,全句可解作:泰山不排斥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揀擇小溪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李斯以此告誡嬴政,治理國家必須擁有海納百川的襟懷,方能服眾治天下。無論治學還是治天下,盼望同學也能擁有寬廣的襟懷,累積學問,積水成淵。
互文見義有時也會出現反義詞,這類以後再談。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