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保良局李城璧中學中四生 黎曼鈺
跟隨學校的考察團到訪上海,金山區的古鎮楓涇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個城市化的鄉村﹕房子不老舊,走到一個十字街頭,我看見一幢三層高的仿古建築物,外表古色古香,原以為這樣的建築物不是博物館就是藏書的地方,望向建築物內部卻被嚇了一跳﹕竟又是俱樂部又是超市,帶來很不協調的感覺!再看看附近大街的一切,我就似乎明白了——社會不斷在發展,有些東西總會被取代,能保留的已不多了。
從街口左轉會來到一道石橋,跨過石橋卻是另一番光景﹕小河兩旁有矮小的磚瓦房子,商舖與之前所見的截然不同,叫賣的都是淳樸的鄉民,他們賣的多是自己動手做的地道食物或玩意。我見到一位婆婆在裹x子,她在調好的糯米堶惟韙W大塊的肉,那與我在上海市區所買、材料少得可憐的x子,不可相提並論。沿河而走我看到連綿的老磚屋,幾座石橋跨過運河,兩岸垂柳加上小舟,這就是江南水鄉,景色很是優美。但我更喜歡這媔m民的品性,洋溢茈革H生活的氣息。
由於初次到訪,我不太認得路應怎麼走,恰巧有三個穿校服的女孩經過,我就向她們問路。她們非常熱情地告訴我該如何走﹕左拐右拐、這樣走那樣走就會到了,喜悅地歡迎外地客人的到訪。這小鎮堛漱@切,似乎還保持茈扛滬鴘活A鄉民特別注意作息的時間,一到了黃昏,店舖便開始關門了。這是難得的!這堛熄m民猶似仍活在上個世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我們不妨放眼看看其他旅遊熱點,怎會仍能保持這種傳統的生活方式?若店舖太早關門,教旅客不盡興,商戶也少賺了錢呢!但社會一直在變化,鄉民也總要生活的,如果不能完全自給自足,我猜楓涇古鎮也將有一日要改變她這種傳統的生活模式,去「應酬」外來的旅客。同時,我發現鎮內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兒童,年輕一輩已離開這個小天地,奔向更繁華的城市,這古老的小鎮又會否終有一日徹底被淡忘呢?
◆古鎮旅遊變商機 帶來騷擾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通識科主任 張銳輝
很高興同學懂得欣賞江南古鎮的古樸真貌,又樂於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事實上,近年古鎮旅遊成為內地旅遊景點的「新貴」,尤其是江南地區的水鄉古鎮,因有茞`厚的歷史文化優美的古建築及「小橋流水人家」景色,吸引了大量中外遊客,當中的表表者如周莊、烏鎮、西塘等古鎮,每逢假日人如潮湧,恍如鬧市。然而由於大量遊客、同時帶來的龐大商機,古鎮堣ㄓ眯~民因而遷出了古屋,本來可能賣柴米油鹽的小店被售賣旅遊紀念品的商舖取代了,加上動輒過百元人民幣的入場費,原來的古樸水鄉儼如變成了主題樂園。
內地近年積極以古蹟發展旅遊,於是當局和人民經常要面對發展與保育的兩難﹕一方面旅遊業帶來經濟利益令古蹟呈現出更大的保留價值,同時地方政府得到經濟收益,也就有保育維修的資源,這對保護較落後地方的古蹟尤其重要。然而,大量遊人對環境及古蹟帶來的破壞、旅遊活動對當地人民生活帶來的干擾,最終可能反過來只留住了古鎮的建築軀殼,卻摧狺F當地的本土文化。同學的關注,正是國內外文化保育人士對古鎮旅遊所造成的副作用的同樣關注。
畢竟楓涇的名氣不如周莊、西塘等古鎮大,因而遊客的數量較少,當地居民繼續住在古鎮仍不覺遊客擾民。
楓涇似乎也有其他經濟發展,居民不必單靠旅遊致富,因而未有大幅改變生活面貌去逢迎遊客,傳統生活氣息也就得以保留。不過,如果遊客對旅遊區只有「景點式」的要求﹕即是只拍幾張「到此一遊」的照片,買一些所謂的「特產」回家作手信,卻對當地的文化歷史一無所知,也對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毫無興趣,那麼即使古鎮能因為旅遊業而得以「保留」下來,但卻並沒有被真正「保育」,因為古鎮原來的生活已被遊客「消費掉」了,剩下的只是古鎮的軀殼而已。
當今天我們批判內地自由行旅客扭曲了香港人的生活方式時,我們有否反思﹕到外地旅遊時,我們能否跳出自拍然後把相片上載社交網站與買指定手信的消費模式,促進「可持續」的旅遊發展?
■徵稿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