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放大
 

[昔日明報]

 
副刊
 平底鞋 厚底鞋 夾趾鞋
易致腳底痛

Lead: 有調查顯示,香港的足患病人中,罹患足跟底痛的情況,比膝痛和拇趾外翻更普遍。足跟底痛往往與鞋子有關

─ 除了高跟鞋易致足患,許多流行鞋款包括平底鞋(如芭蕾舞鞋)、厚底鞋、夾趾鞋(如人字拖)等,都是危機四伏,容易引起足跟底痛。

撰文:郭慧嫻

攝影:譚志榮、曾梓洋

部分圖片:getty images

Main:你曾否試過,早上起牀踏到地板的一刻,足跟底部立即傳來一陣刺痛?又或者,當你如常步行時,偶爾感到足底或小腿底部肌肉隱隱作痛?香港病人患有足跟底痛情況頗普遍,據香港足科矯形師學會2010年發表的統計數字,在4,000多名足患病人中,罹患足跟底痛的病人達37%,比患膝痛的24%和拇趾外翻的19%為多。

女性較多足底痛

香港國際足病診療師學會主席、養和醫院一級足病診療師陳家倫表示,據臨牀經驗,約20至25%病人是因足跟底痛而求診,女病人居多。「引起足跟底痛的原因可多達十多二十個,很多足跟底痛個案,其實都與人們穿著的鞋子有關。」

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足底痛。陳家倫稱,足底筋膜(又稱腱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接連足後跟骨(calcaneum)底部、與足前掌五個趾蹠骨關節(phalanges)上的結締組織,闊約三厘米。有外國研究結果顯示,此筋膜每毫米平方面積,足以承受110至120磅的力量。足底筋膜可視為腳底足弓一道索纜,能夠承重,承托足弓。

當足部受力,例如步行時足部承受體重,足底筋膜便會受壓拉扯伸張。足部受力愈大,如體重磅數愈高,筋膜受壓的拉力愈大。當足跟底筋膜和小腿肌肉長時間受力不均和過度拉扯,可致筋膜勞損,引起足跟內側腫脹壓痛,甚至筋膜發炎。沿着整片筋膜的足底都有機會出現疼痛,較常見的疼痛位置為足底內側和足跟底中間處。

他指出,很多患者投訴足跟疼痛,但未必所有患者均為足底筋膜炎,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足跟附近的脛後或跟骨神經線受壓引起神經痛,或因有助分散足部承重受壓力量的軟組織脂肪墊變薄而致痛,甚至有人因為皮膚乾裂而引起足跟疼痛。

三大鞋款藏隱患

現今多個流行鞋款,不論男女,也藏有很多足痛陷阱,別以為只有高跟鞋才是足部大敵。

平底鞋

問題:鞋底太薄 鞋面包裹不足

平底設計的娃娃鞋(俗稱婆仔鞋)或芭蕾舞鞋,外表看來輕巧易走,相信是不少女士於高跟鞋以外的第二至愛鞋款。但陳家倫指出,平底鞋的問題源於鞋底太薄,香港街道的地面卻多屬堅硬的「石屎地」,踏步時足部承重的壓力很大,而且壓力幾乎沒有被鞋子分擔,令足底筋膜承受更大力度的拉扯,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

此外,於正常步態下,腳板着地時足踝會傾向外旋(即力量傾側於尾趾),直至再起步拇趾後蹬,當足跟着地,足踝便會傾向內旋。陳家倫提醒,經常穿著高跟鞋者,由於足踝近小腿肌肉慣性收緊,令足踝關節活動能力弱化,減低足踝活動的靈活性及步履穩定性。若突然換上平底鞋,步態與穿著高跟鞋時不同,有機會令足部走路時着地外旋的動作更嚴重,進一步偏離脛骨或跟骨與地面成九十度角的足部中軸線,令外旋足問題惡化,增加承重時足弓變高和足底結繭的風險。

另外,一般平底鞋鞋面包裹足部的範圍較少,加上稱為「足杯」的鞋跟包覆範圍或物料硬度不足,減低控制足踝活動能力和穩定步履外,也會產生足底與鞋子間附着力不足的問題。穿著平底鞋者,往往為免鞋子從足跟滑落,甚至滑掉整隻鞋子,腳掌和腳趾須用力抓住鞋子,易致足底與小腿肌腱痠痛、勞損,甚至炎症等問題。

厚底鞋

問題:鞋底厚硬 減屈趾能力

近年厚底高跟鞋款當道,不論男裝還是女裝、優閒鞋甚至運動鞋也推出不少船形或全平底的厚底鞋(俗稱「鬆糕鞋」),穿上來就像踩高蹺般,可說是高跟鞋的演進。雖然厚底鞋跟支撐點會比細跟高跟鞋闊,但由於鞋底較高,足部肌肉需要花更多力量維持身體平衡,可致肌肉疲勞甚至扭傷。

全平底的厚底鞋鞋跟又厚又硬,鞋底不能屈曲,走路時阻礙足部的屈趾後蹬動作,迫使足部調整步態,使小腿後方的腓腸肌肌肉於走路時收縮更費力,藉以令腳趾屈曲作蹬腳前進的動作,甚至需要改變正常要屈趾撐掌前行的步姿,改為踏步式走路,每步都需腿部肌肉提起整隻腳,造成肌肉疲勞。

至於鞋頭和鞋跟底部有一定弧度的船形厚底鞋,雖然能縮短足跟和前掌的着地受力時間,卻會令足中部的肌肉活動增加、處於緊縮狀態,如有足中部疼痛的患者長時間穿著,有機會讓足底肌腱受過度拉扯而加重問題。

夾趾鞋

問題:缺乏鞋面支撐 趾頭易結繭

夾趾鞋穿脫方便,足部也能保持清爽涼快,但陳家倫提醒,此鞋款設計,一般只有兩條帶子繫於足背,走路時未能幫助穩定步態,也沒有鞋跟承托,走路時足部有較多空間晃動,令足部調整步態時肌肉更見疲累或疼痛。

穿上夾趾鞋步行時,趾頭需盡力抓住鞋底,避免鞋子鬆脫,因而易致趾頭皮膚與鞋底不斷摩擦,引起皮膚破損外,也有機會逐漸生成俗稱雞眼的厚繭,以及足背和小腿肌肉疲倦痠痛。而拇趾與第二足趾肌肉也需施力緊緊夾住鞋上的帶子,容易引起足跟底肌腱發炎外,也會擾亂步伐與步態,增加跌倒或腳踝扭傷風險。

另外,夾趾鞋幾乎沒有鞋面可言,走路時足部沒有鞋面的包覆保護,容易讓人跌倒外,趾頭和趾甲也容易踢到硬物而摩擦受傷。

非手術治療有效緩痛

陳家倫表示,患有足底痛症的病人,疼痛的位置往往不止一處。除了常見的足底痛和後跟痛,小腿底部也容易痠痛。「其實很多病人前腳掌和後跟都會同時疼痛。起初患處可能只有一個位置,但慢慢地,患者會因遷就疼痛部位而改變步態,變成不正常的步態,因而引起更多足痛問題,例如左足疼痛變為右足痛、後跟痛變成前掌痛等等。」

大部分足跟底痛病人可藉非入侵性治療紓緩病情,例如冷敷可於急性病發時降低患處的血液循環、緩減痛楚;對於長期足底痛者來說,衝擊波治療能加速患處的血液循環,幫助康復等等。早期患者使用較簡單的鞋墊有助支撐足弓,減輕足底腱膜受壓拉扯;如情況未有改善,應接受步態分析檢查,並度身訂造功能性鞋墊。至於矽膠鞋墊,陳家倫稱此類鞋墊較軟身及不能固定步態,只具吸震功效,如有足踝內旋或外旋問題,都不宜選用。他又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下肢血液循環欠佳、慢性腎病等病人,因足部容易出現問題(如感覺麻木等),需要特別留意選用合適自己的鞋子。

中年再現寬扁足

人人足形都不一樣, 即使是同一鞋款,也會讓某些人穿上來很舒服,部分人卻不論怎樣穿也感到不適。

香港國際足病診療師學會主席陳家倫說,寬扁足與扁平足相似,站立時足弓較正常偏低,但足弓未完全貼到地面。

小童於足部發育初期也有寬扁足,成長後變為正常足形,但中年起便會再次漸漸出現寬扁足,可能因肌肉力量減弱而未能足夠承受體重和步行時的應力所致。患者足部容易疲勞,筋腱易受過分拉扯引致發炎疼痛,多做足尖及抓趾運動,有助強化足弓肌肉,改善問題。

Caption: 足底筋膜(又稱腱膜)是位於腳底的一片接連足後跟骨,與足前掌五個趾蹠骨關節的結締組織,闊約三厘米。

Caption: 香港國際足病診療師學會主席陳家倫指出,為病人診症時,除了檢查病人的足部結構和步態外,亦須檢視病人是否選用合適的鞋子。

Caption: 足跟底痛患者可使用鞋墊幫助支撐足弓,減輕足底腱膜受壓拉扯情況。

Caption: 適當的足部伸展運動,對防治足跟底痛有一定幫助。久坐辦公室的人士,可於座位上腳板踩着物件借力,然後足跟下壓,讓足底至小腿下方感輕微拉扯,注意不要拉扯至感到痛楚。

 
 
今日相關新聞
平底鞋 厚底鞋 夾趾鞋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地產展望 2017理財特刊1&2 健康生活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