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古代漢語的介詞由及物動詞虛化而來,和現代漢語比較,其動作性比較強,仍帶有動詞的某些特點,例如介詞後面可以帶賓語。
像「以」,原是動詞,本義是「用」。「用」的後面要跟工具或方式,工具或方式是動作的憑藉,於是「以」慢慢有了「憑藉」的意思,而作用也由動詞變成起引介作用的介詞。以〈縊死鬼〉中的「以」為例,它的作用有這兩種:
1) 引進動作的憑藉,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用」、「拿」。如「生以手進」,意思是「用手伸進去」。
2) 引進動作的原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為」、「由於」。如「子以愚而受害」,意思是「妳因為愚昧而受害」。
要注意的是,「以」可以放在動詞前面,用來強調動詞;也可以放在動詞後面,用來強調「以」後面的賓語。例如「生以手進」,強調的是動詞「進」;如寫成「生進以手」,強調的則是賓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