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明報》55歲了。《明報》見證了中國大陸與香港走過的非凡歲月,伴隨荋X代讀者一起成長,是一份立足香港、胸懷中國、走向世界的中文報紙。《明報》角色獨特,在全球芸芸中文媒體,絕無僅有。回顧《明報》的辦報歷程,有助我們認清方向,凝聚力量,繼續辦好《明報》。
1959年,查良鏞先生創辦《明報》的時候,全球處於冷戰高峰,中國陷入意識形態狂C浪潮,香港媒體受大氣候牽動,左右兩派對峙,《明報》獨樹一幟,超越國共兩黨的視野和利益,從民辦媒體角度,展示權力當局隱藏和忽視的理念與事實,就此,經常與權力當局牴牾,甚至引發筆戰。這一段歷史發展,證明《明報》秉持正派辦報理念,經得起時代考驗,獲得廣泛讀者接受和支持。
我在1995年開始參與經營《明報》,當時歷經90年代初冷戰結束,中國改革開放全面鋪開,經濟體系市場化發展提速。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大增,在國際事務影響力愈來愈大,躋身世界強國之林,民族復興之夢逐漸實現,這是中國人喜見樂聞、值得欣慰的事。不過,中國在發展過程中,仍要面對制度建設的挑戰,要加強權力制衡、加強法治,同時大力打擊貪腐、整飭吏治等。種種[象顯示,《明報》作為民辦報紙,在中國全面發展大潮中仍然力盡言責,希望中國強大成為一個偉大的國家,贏得全球尊敬。
香港回歸之後經濟保持了繁榮,但是政治民主化進程未有共識,內耗不絕,與鄰近地區、國家(例如韓國、新加坡)相比,香港因為政治問題拖累了經濟發展,負面影響愈來愈浮現。這是香港值得擔心之處。《明報》在香港政治經濟事務,不乏為盡言責與權力當局扞格的事例,例如對民主化進程;例如對前一屆政府的土地政策,包括拒絕復建居者有其屋等;《明報》基於整體利益,對權力當局都勇於批評,即使因此而付出代價,也在所不惜。
55年來是其是 非其非
我勾畫55年來,《明報》在特定時間空間善盡報紙責任,目的只是要指出,中國發展與香港回歸各個歷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明報》也是頂風冒雨,一路走來;我很高興看到無論歷經什麼事態與周折,《明報》都能夠秉持獨特傳統,做到是其是、非其非,體現了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踐行茈羶楹n說真話、獨立敢言、探求真相、為民喉舌的核心價值;這些都是《明報》賴以發展、開拓新程的寶貴資產。
媒體在開放社會被視為「第四權」,在公憫Q益的前提下,媒體監察政府與當權者、揭露社會黑暗、彰顯公義、為民發聲、推動社會進步;要發揮這樣的職能,唯有做到獨立公正、不偏不倚,才會贏得社會廣泛信任和支持。《明報》恪守獨立公正、不偏不倚方針,此乃辦好一份報紙的重要指標。
多年前,我曾說過:「無論傳播的方式如何變化,但內容的核心價值維持不變。《明報》就是《明報》,在權力面前講真話,也永遠擁抱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為中華文化的復興和現代化而不懈努力。年輕一代在手機和網上所看到的《明報》內容,和半個世紀前他們父輩和祖輩所看到的,都是一樣的民間獨立媒體的精神,都是一樣尋找時代的真相。這是《明報》永琲漲菃痟螺\,也是對讀者永琲漫蚇捸C」今日,我再以這番話與大家共勉。
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拿督張曉卿爵士
■明報55周年專輯﹕http://specials.mingpao.com/mp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