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南太平洋地區一向「很低調」,位處太平洋的島國亦一直很少受到關注。因為氣候變化的影響,太平洋的諸國很有可能在我們還來不及深入認識前,就被水位不斷上升的海洋淹沒,島上居民或因此陷入亡國危機,隨時成為「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聯合國的研究顯示,2020年全球會有約5000萬人成為「氣候難民」,他們的國家受全球暖化影響,因海平面水位上升而「被滅國」,又或因其他的極端天氣,令原來的生活環境不宜再居住,被迫遷至其他地方成為「二等公民」(second-class citizens)。
沉沒中的吉里巴斯
香港電台於2012年播出的外判紀錄片《沉沒的國度》,到訪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Kiribati),探視此有最大危機被淹沒的島國面對的問題。吉里巴斯本來由33個小島組成,其中一小島已被海水淹沒,全國最高地離海平面只有4米。全國人口約10萬,有120多種珊瑚、500多種魚類等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體現生物多樣化(biodiversity)。不幸地,這國家在可持續發展的路上與不同的持份者出現矛盾與衝突。
首先是環境保育與人類活動兩者間的衝突。島上的國民都明白,國家的天然資源如樹木和珊瑚礁石是重要的財產,如果過分開採,只會令資源更快枯竭。可是由於國家物資嚴重短缺,國民連基本搭建住所的物資也欠奉,只能打天然資源的主意。如何在資源困乏的情G下,令國民生活素質有基本保障甚至提升,但又不侵擾自然環境,確是一大難題。
其次是已發展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會議上,吉里巴斯總統希望已發展國家能夠多加承擔,落實減少碳排放,可惜結果教吉里巴斯這個全球最不發達國之一的國家失望。最諷刺的是,使用大量化石燃料令全球海平面水位上升的人類工業活動,其實發生於發達國家如歐美及澳紐等,但位於地球的另一端、經濟活動相對落後、與世無爭的太平洋島國,卻因地勢低而承受其他國家發展帶來的滅國危機。如何才算是氣候公義,別具爭議。
氣候難民的未來
吉里巴斯國內的人才應留下來出謀獻策,還是該離開家園,「救得一戶得一戶」?節目採訪了教師Aroma,在國家建議下透過專才計劃移民新西蘭,但她很可能找不到喜歡的工作。當國內專才逐一離開,留下來的人民對未來會否感到更絕望?沒有專長的人,又能否申請「氣候難民」的身分,到其他國家尋求庇護?
2013年底,全球首名以「氣候難民」身分申請居留於新西蘭的吉里巴斯男人被法院判敗訴,或令吉里巴斯國民對去向更感困惑。那如何令吉里巴斯避過滅頂的一劫呢?節目也有提及全國移民、或建設漂浮於海上的裝置等方案,充滿創意卻未知是否可行。
◆學習議題﹕全球暖化與氣候公義
學習單元﹕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
■延伸閱讀:
香港電台外判紀錄片《沉沒的國度》,〈沉沒中的吉里巴斯(上及下)〉﹕rthk.hk/sinkingislands
文﹕楊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