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聖貞德中學通識科教師劉振平表示,有意以「支援弱勢社群」為IES主題的學生,首先須對「弱勢社群」(powerless group)這個概念有清晰理解。
他指出,「弱勢社群」是社會學名詞,當中牽涉權力關係、權力分佈的不平衡,成因可包括社會結構、政府社會政策出現盲點或傾斜等,並衍生歧視、不公等問題。同學除了要指出問題所在,也要弄清楚弱勢社群產生的原因,使探究更全面。
此外,要留意不能簡單地將「弱勢」與貧窮/低收入掛u。個人可能在某一範疇內屬弱勢,但並非必然會導致弱勢。例如香港少數族裔學童在教育上處於劣勢,但若其社經地位高,則一樣可獲得優質教育,不能將一班人簡單地概括為弱勢社群。另外,一個人身上也可能出現多種範疇的「弱勢」。故同學在選定探究某一範疇的弱勢社群後,仍須為該弱勢社群(研究對象)下一清晰的定義,以免在探究過程中迷失方向。
劉sir又特別提醒同學,蒐集資料時須注意倫理道德方面的考量,例如訪問相關對象時注意問題會否令對方不舒服,以免加重歧視或標籤效應。再來是訂題目時留意是否可操作,始終作為中學生,人力、物力和時間皆有限。
◆IES題目建議◆
◆初階:透過整理和分析新聞、研究等,探究某一弱勢社群,在香港社會結構中的處境、遭遇和困難;加入個案研究,與二手資料互補對照,使探究更立體
◆中階:調查並分析一般人對某一弱勢社群的觀感/印象、產生此觀感的原因,以及影響因素(例如不同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會否有不同觀感)
◆高階:政策/法例分析,例如平機會歧視條例的實施情G/成效
◆劉sir小貼士◆
˙政府在改善社會問題(例如扶貧)上作為最大的持份者,社會很多時會直接訴諸政策、立法,民間組織的作用往往受忽略。但社會問題成因多元,有時政府的角色未必突出,或能有一步到位的支援措施,甚至有些政策會出現傾斜,同學可換一角度去看問題,透過調查、個案研究等方式,從分析民間支援團體/自發的互助組織(不同類型的社企如食物銀行、新興的「待用飯」概念等)的組成、目標、扶助措施等,探究其對改善某一範疇弱勢社群狀G的成效(高階)
˙如何結合興趣、生活和通識科,並非易事,同學可從平日參與義工活動接觸到的團體/社企/社工入手,發掘IES題材及探究資源,相信有關機構都樂意提供資料和接受同學訪問
顧問教師:聖貞德中學通識科教師 劉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