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 中小企業難受惠
2014年2月,內地官方新華社發表兩篇共3500多字的文章,列舉中央過去多項「挺港」措施,如CEPA、自由行、金融措施等,更特別指香港失業率能降低,自由行貢獻良多。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指出,內地多年來提出多項「挺港」經濟措施, 香港經濟改善,但受惠的主要是地產商及大財團。
大門開 小門未開
不少商家認為CEPA開放後,存在不少「大門開了、小門未開」的問題。例如香港的經紀業,至今還未去到可正式在內地開業的程度,反而內地的證券行已大舉在港收購,可受惠於CEPA的中小型華資行很少。
熱錢流入 不利本地中小企
中港經濟貿易壁壘減少,內地熱錢投入香港房市,造成房價、地租C漲,許多本地中小型服務業因付不起租金被驅逐出場,貧富差距持續惡化。香港租金持續急升,2012年香港的零售舖租已超越過去11年居首的紐約,成為全球最高。
影響港企吸納資金
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林宗弘認為,CEPA對香港影響最大是金融業和運輸業,資金、人才逐漸移往中國大陸,2012年香港上市股票市值,大陸相關類股已過半,他們雖在港集資,但未必在港投資,對香港本地企業吸納資金造成排擠。
(2) 港企投資內地手續繁複
由於香港與內地的規管制度不同,香港企業利用CEPA優惠待遇在內地申請開業、註冊執業或經營業務,須遵守內地的法律法規。由於兩地制度的差異,部分專業服務界別進入內地市場時,對各種行政程序和要求或會感到繁複。
以建造業為例,開發商若希望在內地承辦建築項目,必須分別得到省級或市級許可,申請手續繁複。無論該公司在香港、內地或國際的業績紀錄如何,都不能得到一個全國通用的許可。
另外,雖然CEPA允許香港的室內設計服務供應商在內地註冊登記公司,但要在當地實際經營,手續非常複雜。例如,到目前為止,本港室內設計公司一般在內地只可做諮詢工作,不可做設計,故不是真正的設計承包商。要有設計認可,承建營辦牌要求的門檻非常高,必須同時具備國家一級、二級及三級牌。
(3) 自由行影響港人生活
新華社文章特別指出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貢獻,立法會中的本土派議員范國威認為,文章沒講全部事實,如自由行帶來的社會代價遠多於經濟實利。
自2003年實施自由行至今,內地來港自由行旅客逾1.14億人次,2013年訪港旅客總人數達5430萬,其中內地自由行佔一半。自由行為本地服務業、零售業等帶來收益,但近年衍生水貨客等問題,觸發中港矛盾。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認為,旅客人數眾多,影響港人生活,所以一定是政治問題。本地不少意見乃至內地官方評論皆已指出,有需要檢討自由行政策。
港府:有能力接待更多旅客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2014年1月公布《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指出香港在各方面仍可應付2017年逾7000萬人次訪港旅客的需求,但需要提升旅遊業的整體接待能力。旅遊業議會副主席梁耀霖強調,自由行對香港經濟有幫助,亦相信酒店等配套能承受2017年的預計旅客量。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蘇錦樑表示,政府要平衡旅遊業及經濟健康發展與對市民生活帶來的不便。現時政府只能增加配套,例如設計更多景點,增加旅客在現時旅遊區以外地方的優惠、加快建酒店等,以減少自由行帶來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