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接連有港人發起反對自由行的遊行示威行動,部分港人因內地遊客數目太多而反對聲不斷。中外媒體如何報道及評論?
◆中港媒體
《明報》
《明報》3月8日題為〈旅客激增好事瀕變壞事 中央出手紓解兩地矛盾〉的社評指出,內地旅客人數太多,影響港人生活,事態發展已驚動中央,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責成港澳辦與國家旅遊局,研究香港接待旅客的承載力。社評認為,旅客過多衍生的問題需要處理,因為它不單涉及港人生活起居,還與內地與本港矛盾升溫有關,甚至成為某些極端組織(例如港獨)宣揚主張的溫H,從這些角度審視中央出手處理旅客人數問題,折射除了紓解香港太擠迫以外,還有實際政治需要,寄語中央應實事求是解決問題。
社評認為目前有3點值得注意:
1)既然事態由旅客人數太多引起,除非港澳辦和旅遊局認同本港的承載力沒有問題,否則限制旅客來港人數是合理發展,但亦要顧及香港經濟的承受力,限制力度須拿風ХT。
2)建議盡快優化「一簽多行」,改為一日一行,甚至一周一行、一月一行,有需要頻密來港的商務旅客,則改以其他簽注放行,將大大減輕水貨客的滋擾。
3)即使中央被「驅蝗行動」觸動神經,要出手應對旅客人數問題,但極端分子不應因而沾沾自喜。因為其「排內」行徑不符香港的根本利益,部分人鼓吹港獨,會導致中央收緊對港的方針政策,對民主進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環球時報》
內地《環球時報》2月21日刊登題為〈港人應調整對內地心態〉的署名評論,作者說近年不少外國人在香港旅遊,也衍生出一些治安問題,質疑為何港人只想限制內地遊客赴港。作者認同少數內地遊客的行為的確為港人生活帶來麻煩,但遊客赴港消費為經濟帶來活力,理應自由享受旅遊,不該被港人唾罵。
作者分析,部分港人故意針對內地遊客,背後是心理不平衡所致,如今香港經濟低迷不振,內地經濟實力卻逐漸崛起,加劇港人的危機感。作者說內地的崛起對香港是一個機遇,而不是威脅,內地強大有助提升香港經濟活力。到香港的內地遊客人數不斷增加,難免會出現個別不文明表現,但若別有用心地煽動仇恨情緒,絕非香港之幸。內地與香港民憮Y能以謙卑精神看待對方,或可化解矛盾。對港人來說,隨茪漲a民撲v漸富裕,應學會由過去俯視內地的目光,逐漸變為平視;對內地遊客來說,也應擺脫「送大禮」的心態,遵守香港法律和生活秩序。
◆外國媒體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華爾街日報》2月21日一篇題為It Could Take a Law to Force Hong Kongers to Be Nice to Mainland Chinese的文章指出,自從2003年實施自由行,內地遊客數目不斷上升,令港人產生一些負面反應,例如遊行、在報章登廣告稱內地遊客為「蝗蟲」等。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說正考慮在歧視法例檢討中,引入新保障類別,回應港人和內地人之間可能發生的歧視情G。
作者指出,若香港因應保障內地人而修改歧視法例,必引起持久爭論,因為事件本身有政治性質。文章引述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沙伯力說,修例是「必須」的,因為歧視情G不止發生在內地遊客,還有在港定居的內地人。最後,文章引述內地《環球時報》說香港不能只想要內地遊客帶來的好處,而不想承擔其他責任。
Voice of America
美國之音3月2日題為Hong Kong Anti-Mainlander Protest Highlights Frustration With Visitor Influx的報道指出,香港近日反自由行,引起大眾關注港人對內地遊客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當局的處理手法。報道引述香港大學教授葉兆輝說,港人知道旅遊為服務和零售業帶來大量收入和創造職位,不過,內地遊客喜歡的商店不斷擴張,拉高區內租金,逼使其他商店結業或搬遷,內地遊客亦佔用不少交通工具。
報道引述「驅蝗行動」發起人梁金成說,政府不聽他們的聲音,他們便要親自告訴遊客。有遊客認為港人太不友善,不敢再來;有遊客則說,若內地遊客遵守秩序及表現得更文明,便不會有類似示威。《南華早報》專欄作家褚簡寧指港府政策失敗,沒想過為遊客開放大門後,交通配套、醫療系統等能否承受。特首梁振英表示會增加基建和旅遊設施。葉兆輝認為情G已接近臨界點,港府應考慮向內地遊客賦稅等短期措施,亦建議香港應嘗試和內地建立互信,雙方才可找出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