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多間大學自設民意調查機構,大部分須自負盈虧,靠承接其他機構的民調賺取營運費用。不過,多間大學的民調機構負責人透露,近數年甚少承接中策組或政府的民調研究,原因包括政府提供的問卷設計不科學、不可透露調查由官方委託、不能以問卷結果作學術研究等。為堅持客觀、科學化原則,只得放棄承接政府民調這塊「肥豬肉」。 張志剛:中策組對民調要求高 行會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說,中策組的民調採用最嚴謹的方法,統計學家負責,「中策組要求好高,例如抽樣要求特別嚴格,承接機構通常做得好辛苦」 。 民調負責人:政府問卷設計不科學 多間大學的民調機構負責人說,政府常委託機構做民調或研究作內部參考,例如中策組每周做民調以掌握民情。一名負責人私下透露,中策組的民調要求每周進行,涉及大量人手及時間,且數據須交政府,不能作學術用途,對研究幫助不大。該負責人說,加上對方提供的問卷設計有問題,有違科學化民調要求,數年前決定放棄這宗大生意,但間中仍競投政府個別研究項目。 另一名大學民調機構負責人透露,根據民調標準,若受訪者問及委託機構名稱,調查員有責任交代,但政府往往要求不可向受訪者披露民調由官方委託。為保民調客觀、中立的「金漆招牌」,唯有拒接政府生意。二人承認,政府民調工作猶如「肥豬肉」,收入豐厚,足以應付民調中心基本開支,數年前放棄承接政府民調時,曾擔心影響收入,但最終透過承接其他機構項目,維持收支平衡。 被問到若成立新的獨立民調機構,提供客觀數據,兩名負責人認為,在民調程序相若之下,同一議題的結果理應相若。其中一人稱,政府亦知道,同一議題,政府委託其他機構做民調的結果,與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結果差不多,成立新民調機構,不等於可以平衡港大民研的聲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