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欄目簡介:以另一種角度理解中國歷史,以小見大,發掘中國歷史及文化的趣味
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描畫西征花剌子模的蒙古軍驍勇善戰、軍陣嚴密,加上遊牧民族草原馳騁的觀念,總給我們蒙古恃仗武勇取勝的形象。但歷史上的蒙古軍,卻不單純武勇強悍,更是靠虓s式武器攻城拔寨的先進軍隊。
對中國人來說,讀到清朝遭船堅炮利的西方蹂躪的歷史,常為東方軍力落後感到屈辱。不過在13世紀,故事剛好相反,東方的蒙古借助先進的武器西征,令西亞及歐洲陷於驚恐之中。
中國火器助蒙古席捲歐亞
早前介紹過北宋時期火器已逐漸應用在軍事上,連遼、金等北方民族也掌握了火器;其實蒙古學習火器的途徑亦如出一轍,也是透過與宋、金的交戰中習得。這時的火藥武器更先進,已有用弓弩發射的火藥箭、以竹製管筒發射「子彈」的突火槍、投擲及裝進發射機拋擲的震天雷、毒藥煙毬等,可說是步槍、手榴彈、大炮及化學武器的初級版本,頗具殺傷力;而且火藥發射時往往產生巨響(震天雷即因而得名),極具震懾威力。正是掌握了這些武器和不少攻城器具,成為蒙古後來席捲歐亞大陸的重要資本。
雖然火器在當時的中國已司空見慣,但在歐洲卻是新事物。不少西方文獻記載,蒙古第二次西征進攻波蘭、匈牙利等國時用上了火器,歐洲聯軍在這些不明所以的爆炸及煙霧等攻擊和巨響下,心生恐懼而亂作一團,無力抵抗蒙古軍。固然蒙古的機動力及戰法技巧出色,但他們屢以少勝多,在不擅長的攻城戰中也屢能告捷,這些新式武器也有顯著作用。但當蒙古攻陷一地後,每每姦淫婦女及屠城,為對方帶來更大的恐懼,成為了後來西方歧視東方人並視之為「黃禍」的遠因。
大汗之死成蒙古西征宿命
不過另一方面,蒙古雖是歐洲的災星,也同時是歐洲軍力發展的貴人,歐洲人透過記錄和研究蒙古軍的火器,慢慢研發出現代火器,歐洲始握有武力優勢,建立起以西方為主導的現代世界。而蒙古自身的宿命在於,3次西征中的後兩次均遇上大汗死亡(窩闊台及蒙哥)而折返,歐洲及西亞因而避過被繼續侵攻的危機。由此看來,似乎在蒙古貴族眼中,爭奪大汗之位比擴張征服更重要。
【知多齱R蒙古西征最大敗仗——艾因賈魯戰役】
蒙古西征軍雖是常勝軍,卻也吃過一些敗仗,最著名的是第三次西征中,與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在今巴勒斯坦境內的一戰。當時旭烈兀在西亞與伊斯蘭國家的戰爭中取得優勢,攻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重鎮,令阿拉伯帝國滅亡;但由於其兄大汗蒙哥死亡,旭烈兀率主力返回蒙古,只留下2萬兵留守,結果被另一伊斯蘭強國埃及趁機擊破,挽救了伊斯蘭世界,據說此役埃及繳獲了不少火器,令伊斯蘭世界掌握了火器運用,亦有說埃及此仗已運用了火器。此役打斷了蒙古向西亞擴張的勢頭,後來蒙古內部分裂,汗國各自為政,西征便成為歷史了。
文:葉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