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維財經報道﹕從2014年開頭的黃金交易來看,紐約和東京市場均以價格上漲拉開序幕。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9日報道稱,在最近一年裏,黃金價格下降了約30%。這是因為受美國轉變量化貨幣寬鬆政策的預期推動,投資資金退出了黃金投資。而歐美投資者拋售的1,000噸黃金則流向了中國。而在市場參與者關注的中國需求激增背後,也存在着尋求賺取利差的資金流入。
衡量中國內地黃金流入量的指標之一是香港當局發布的貿易統計數據。經過香港流入內地的黃金在2013年1月至10月累計達到1,263噸,達到上一年同期的2倍,超過2012年全年。而減去從內地流入香港的黃金量,從香港流入內地的黃金則達到上一年同期的2.5倍。
黃金流向香港的渠道也發生了變化。香港從瑞士的黃金進口量在2013年1月至10月為793噸,與上年同期的131噸相比出現大幅增加。而瑞士從英國的進口量同年1月至9月累計為1,141噸,已經膨脹至上年同期的13倍。
倫敦是黃金的一大集散地。金融機構在進行由黃金支撐的金融商品投資時,會將黃金委託保管公司保存。有分析認為,在從英國到瑞士的黃金出口增長中,大部分為投資者改變黃金相關商品投資目的地而形成的倉庫間轉移。由黃金金條保證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淨資產餘額自2013年初到9月底減少了約700噸。而其中一部分似乎經由香港流入了中國內地。
中國的進口增長得到了消費者購買的支撐。日本的金融和貴金屬分析師龜井幸一郎認為,中國「喜歡以黃金作為理財對象的傾向本來就很強,因此能輕鬆增加購買」。
中國已成世界最大黃金需求國
中國內地在2000年以後解禁了大型銀行的黃金業務,於是,希望利用抗通貨膨脹的黃金防止資產貶值的消費者開始了購買。2013年4月,黃金行情出現暴跌之後,購買黃金和珠寶飾品的人紛紛湧向了銀行和黃金專賣店。由於瑞士等面向中國市場的冶煉企業的生產跟不上需求,櫃枱庫存一度出現短缺。
據黃金調查機構世界黃金協會統計顯示,中國金條和黃金產品需求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達到996噸。此前印度曾是世界最大黃金需求國,但由於印度政府加強進口限制的影響,增長出現了放緩,同一時期僅為978噸。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黃金需求國。
不容忽視的是,那些偽裝為貿易結算、尋求賺取利差的資金的影響。黃金價格昂貴,但體積很小,因此運輸費等間接費用比較低,易於用於投資。
資金借助黃金貿易進入中國內地的方法之一是:內地的總公司為了從香港分公司進口黃金而發行信用證。香港分公司則以信用證作為擔保,從香港銀行獲得以美元計價的融資;另方面,內地的總公司向銀行存入相同金額的人民幣,並以此賺取利息。由於香港分公司支付的美元利息更低,因此可通過利息差盈利。
日本的市場分析師豐島逸夫表示,這種交易自大約兩年前開始突出,借助投資方式進口的黃金在2013年達到200噸左右,這些黃金「不會很快流向投資者和消費者手中,而是作為庫存不斷累積」,因此超過實際需求的黃金可能正流入中國。由於對解決過剩資金導致的房地產行情暴漲等感到頭痛,中國政府已經開始採取限制這些交易的舉措。
2014年初的紐約黃金價格為約1,200美元/盎司,相比一年前下跌了約30%。很多觀點認為,在最近一年裏,從歐美到中國的「黃金之旅」支撐了黃金價格。不過,認為2014年以後歐美繼續像以往那樣大量拋售黃金的觀點為數不多。黃金ETF餘額在雷曼危機以後增加的部分在最近一年裏已經基本銷售一空。龜井認為「黃金繼續遭拋售的空間非常有限」。
市場對中國需求的預期也存在分歧。即使以投資為目的的黃金進口受到限制,但有關規定能否得到遵守仍是未知數。另方面,經濟增長放緩可能對過熱的投資造成消極影響,市場相關人士正在密切關注黃金的奔流朝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