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以2013年及過去的文憑試為例,中文科閱讀卷文學味濃。中文科考生約七萬七千人,其中約三千人同時修讀中國文學,這三千學子明顯更強於應付此卷。不想讓他們把「屈機」變成「屈分」,同學務須吸收及辨清不同的文學氣味,現略舉數例:
一、象徵
解說:較難說得明白的手法,一般是指通過一個特定的具體形象,聯繫和表現出與之具有相似特點的思想或感情,藉以增加含蓄美和聯想空間。
例子:當我再到中環天橋踱步的時候,向着大海,我忽發奇想,想到有一天會有一座橋通過台灣海峽,讓海峽那邊的人跨海而來,湧向祖國的大地……
不論海峽、長江、黃河……都需要橋,橋可以溝通偉大民族不可分離的情感。(曾敏之〈橋〉)
橋有象徵意義,表面可起交通作用,實則寄寓人與家國的聯繫。作者雖身在香港,仍盼能跨過羅湖橋重回祖國,顯見其心繫家國之情。
二、節奏與語調
解說:節奏指句子停頓、長短句運用表現出來的韻律感。一般可分為快速、平穩、緩慢;停頓少,正面形容是一氣呵成;停頓多,正面形容是錯落有致。負面形容呢?恕不提供,凡事樂觀嘛。語調一般是指句子呈現出來的情感基調,例如輕鬆、平和、沉重、無奈、悲痛等,宜留意標點符號的提示。
例子:1. 今天清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後,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
2. 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呢!
(張曉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考評局中文科2013題型)
節奏方面,第1句較平穩,第2句較緩慢;語調方面,第1句較平和,第2句較沉重(注意感嘆號與問號的分別)。
三、反語
解說:即是「說反話」,作者故意令句子表面的意思與實際要表達的意思相反,藉此引發深思,產生諷刺效果或側面表達憤慨。
例子:發誓是最浪漫、最富詩意的說話方式。(黃國彬〈說誓〉,考評局2013選材)
作者反話正說,實情是諷刺誓言不可靠不可信。掌握此點,才能明白文章的主旨。
建議同學延伸下去,想想什麼是氣氛營造、虛擬答問、情節安排、敘事觀點等,一定有幫助。
文:資深中文科主任 蒲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