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撥款調整 蔡若蓮:不憂損競爭力
【明報專訊】政府面對財赤挑戰,教育局長蔡若蓮昨日表示,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未來3年將調整對8間大學的撥款。她說八大財務穩健,相信有足夠時間足以讓院校消化和規劃,不擔心影響院校運作及競爭力。立法會議員、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劉智鵬稱,調整屬預料之內,但認為不宜削減太多資助,「這兩三年,我們在說香港要發展成國際教育樞紐,向前走;那邊廂就在後面閂水喉,中間會否有矛盾呢?」
劉智鵬質疑與發展教育樞紐矛盾
蔡若蓮昨在港台節目《星期六問責》稱,相較其他地區,本港投放於大專院校的資源不算特別多,而院校也有捐獻和研究院課程的學費收入。對於有人建議政府逐步增加非本地學生學費至收回成本,蔡說需平衡對人才的吸引力,舉例鄰近的新加坡對非本地生收取10多萬至20多萬元學費,若貿然大幅度調整,則難吸引優秀學生來港。
教資會每個3年期向八大學撥款。劉智鵬稱,投放資源是推動教育產業的前提,教資會每年給予的研究經費不足,各院校無法建設大型實驗室,形容八大每年合共所獲研究經費,僅屬內地清華、北京大學一間院校的經費。
黃錦輝倡逐間商討 不一刀切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立法會議員黃錦輝說,「(撥)少了錢,我們又有整個教育藍圖那麼多要發展,當然不是件好事」,認為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及國際教育樞紐等均需各大院校參與,「這些都是錢來」,建議政府與每間院校討論節流空間,不宜一刀切減撥款。
另外,近年政府各項人才計劃帶動專才子女來港讀書,蔡若蓮說正檢視「本地生」定義,稱即使「本地生」亦可有不同學費層級。劉智鵬稱,增設條件作額外定義,對吸引人才來港屬倒行逆施。他說人才計劃下來港的受養人佔整體人口少數,而中學文憑試考生人數持續下跌,若跌至每年僅3萬多名考生競爭1.5萬個八大學位,長遠難保持收生成績。他又說,難以計算人才來港後會否留港發展,舉例很多本港青年成年後離港,甚至不回來,反問「那條數是否應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