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貝聿銘:人生如建築
【明報專訊】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正舉行展覽「貝聿銘:人生如建築」,不論是建築風格、特色,抑或是個人身分、文化背景,展覽其中一名聯合策展人王蕾(Shirley)說貝聿銘是難以用單一標準分類的人,「他既是中國人,卻兼具西方的思維;想法創新,但亦會保留傳統。他的作品遍及世界,至今仍然存在(still alive)而且備受歡迎」。貝聿銘是蘇州望族之後裔,父親貝祖貽是中國銀行始創人之一,家族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背景。貝聿銘18歲時負笈美國修讀建築,及後入籍美國,讓他兼具中西思維,建築設計不拘泥單一方式。
「我不認為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
貝聿銘出生於富裕家庭,家族世代皆為地主,他在上海法租界接受英美式文化與教育,分別向母親、祖父學習中國文化與儒家思想。叔祖父貝潤生在蘇州購得被後世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私家園林「獅子林」,園內的奇岩異石,以及自道教獲得追尋真理的感性,滋養茖岫硐坁澈媬v靈感。
為逃避政爭,1918年貝聿銘一家人移居香港,童年在港度過,曾讀聖保羅書院;1927年他與家人搬到上海,1935年負笈美國,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再於哈佛大學取得建築碩士學位。1939年在美留學時,他給父親寫家書,當中引用了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其中一句,來說明自己並非身處「異鄉」:
我不認為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
「他對這世界、人很好奇,每到一處,他不認為自己是異鄉人,會想要了解當地的種種。」Shirley解釋,貝聿銘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對人的好奇,每次正式設計建築作品之前,他都會花耗很多時間觀察當地人的生活模式、習慣,想了解整個城市的狀態,「在貝聿銘眼中,建築物不止是一個(設計)項目,不用管其他東西,而是連同四周環境、社會生活習慣等考慮」。她表示,貝聿銘重視人之間的連結,故很多作品皆設有中庭,或能聚集人群、讓人們可以看見彼此、互動交流的部分。
「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
貝聿銘不少建築作品皆採用引入自然光的設計,讓自然景觀與人造建築物融合共存,是其重要的創作理念,這與他童年時常在獅子林玩耍的記憶有關。德國記者兼電視電影製作人蓋羅.馮.波姆(Gero von Boehm)出版的《貝聿銘談貝聿銘》 中提到:
我(貝聿銘)後來才意識到在蘇州的經驗讓我學到了什麼。現在想來,應該說那些經驗對我的設計是有相當影響。它使我意識到人與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創意是人類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結晶,這是我在蘇州園林中學到的。
中國園林即在人工環境中模擬出自然景物,小至植種盆栽,大至池水與假山布景,貝聿銘提及的「園林」,所指就是於元代時興建,由其叔祖父購入的獅子林。這種創作意念一直活現於貝聿銘的經典建築設計中,以建於1989年的法國巴黎羅浮宮博物館(Musme du Louvre)玻璃金字塔為例,為讓參觀者在自然光線下欣賞藝術品,他以玻璃建成金字塔,作為博物館入口,令戶外光線透進室內;有「台灣最美教堂」之稱的路思義教堂(The Luce Chapel)、華盛頓特區國家美術館東館等亦設置玻璃天窗引入自然光。
■知多點
自然觀
傳統文化重視人與自然和諧並存,如孔子提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宋儒程顥也提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古代先哲認為有德行、具智慧的人會愛好自然。貝聿銘十分喜歡祖父貝哉安留給他的格言,格言也是來自孔子以大自然為喻的觀念:「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意指從政者要以德行管治國家,就像北極星永遠安穩地處於天上的中央,被其他星宿圍繞。
前衛設計捱批 「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像在地獄」
多項散落於世界各地的經典建築,成了貝聿銘建築史冊上的非凡設計案例,不少作品也是不同地方的地標,如羅浮宮玻璃金字塔便是一例,設計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1983年法國時任總統密特朗(Fran?ois Mitterrand)委託貝聿銘進行「大羅浮擴建工程」,當地傳媒刊登了貝氏的玻璃金字塔設計圖,即惹來非議,有人認為金字塔讓人聯想到埃及古墓的金字塔,又認為破壞了法國人最引以為傲的博物館歷史建築等。貝聿銘生前受訪時憶起這段經歷,不禁說:
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像在地獄,我不敢走在巴黎街頭。
儘管那年貝聿銘榮獲「建築界諾貝爾獎」普立茲克獎,惟名聲無法堵住批評。最終他接受時任巴黎市長席哈克(Jacques Renm Chirac)的建議,於羅浮宮廣場展示1:1設計模型,讓公眾親身參觀與評鑑。貝聿銘從巴黎都市紋理出發,整個擴建工程基地範圍由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開始,一路沿茼a鐵金字塔站延伸到羅浮宮古建築,玻璃金字塔在整個模型中閃閃發亮,終獲巴黎市民的支持,令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Shirley表示,貝聿銘的設計既破格又重視傳統,卻不受傳統局限,就像1990年正式啟用的香港中銀大廈,挑戰極大,「因為可以發揮的空間太小了」。不像圖書館、博物館等有偌大地皮,中銀大廈只是幢窄長的建築物,貝聿銘卻破格地「向高空發展」,將大廈想像成竹,寓意「節節高升」。中銀大廈有70層,樓高315米,落成之際是全港最高的建築物。雖然大廈落成時同樣引來質疑聲音,認為大廈的尖角像尖刀,不利「風水」,但至今它仍是香港矚目的地標。
「貝聿銘:人生如建築」展覽詳情
展覽設六大主題,將貝聿銘的作品與社會、文化及其人生軌[交相對照,顯示建築和生活之密不可分。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1月5日
地點:M+博物館二樓西展廳
門票:成人160元;全日制學生特惠門票80元
文:鄭惠霞
圖:黃志東、M+提供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