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sir教寫作:選材做不好 立意豈能高?
【明報專訊】若說「立意」是文章的骨架,那麼,「選材」就是文章的血肉。
「選材」是指在撰寫文章時所選擇的素材、資料、故事、例子等,範圍相當廣泛,例如:
敘事抒情文的敘述、經歷、描寫、感悟等;雜文類的描摹、意象、聯想等;論說文的舉例、引用、分析、比較等。
「選材」雖然被視為「細項」,但對文章的質量和效果起關鍵作用,一言以蔽之,沒有好的選材,就算立意很高,也寫不出好文章。
選材千變萬化,今期由過去6年公開試的三大題材說起,教你避開選材誤區,提升技巧的有效方法。
■卷二三大題材(圖)
1.個人成長:成長過程中種種問題(圖)
2.生活認知:對於生活事物的觀察(圖)
3.人際交往:待人接物的應對態度(圖)
由此可見,公開考試的寫作題材,其實離不開「成長」、「生活」與「人情」三大範疇,跟同學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我們認清設題的底蘊,下筆時自可得心應手。此外,同學平時閱讀、積學儲材,也不妨對此多加留意。
■九大選材誤區
有些同學讀書很多,學養有素,可寫文章時卻絀於選材,難以得心應手。須知道寫作的「選材」,必須與「立意」保持一致,否則互有牴觸,或引用錯誤的資料,就會陷入寫作的誤區,產生不少問題。例如下表舉述的情况:(圖)
◆半封閉題型(圖)
1.拖沓冗贅
2.觀點出錯
3.張冠李戴
◆開放題型(圖)
4.焦點不清
5.比喻不當
6.舉例錯誤
◆論說題型(圖)
7.理解錯誤
8.曲解成語
9.自相矛盾
◆選材的4個作用:
1. 提供豐富的素材,讓立意更加明確;
2. 令文章更準確和可信;
3. 具備多元化角度,加強說服力;
4. 引起讀者趣味,加強共鳴。
選材不當,會產生不少問題,例如:
1. 拖沓累贅,含義不明;
2. 讓文章失去焦點,並降低說服力和效果;
3. 失去了可靠性和可信度。
( 續另文)
//圖‧BlackSalmon、Andrii Yalanskyi@iStockphoto、法新社/
文:朱崇學 -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退休中學助理校長;對中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的教與評頗有涉獵
[星笈中文 第1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