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專訪:寫作卷的遊戲規則 物品串連故事
【明報專訊】薛景鍇小學在內地寄宿學校讀書,要看中國四大名著,又要定期做堂上閱讀匯報,培養了一定的中文能力及閱讀習慣。然而,中一來港既不諳廣東話,又要適應新環境,令他少了時間看書,在學校應付中文寫作卷很吃力,只考獲約4級的成績。幸好,薛景鍇中二轉校後遇上一班願意一起主動學習中文的同學,例如互相分享社交平台上有關寫作卷帖文,放鬆時透過「煲劇」學會講故事,正正因為「有同學並肩作戰,才更有動力奮鬥」。
回想中二轉讀馬鞍山崇真中學,薛景鍇難忘用廣東話溝通的挑戰。一次他跟同學到餐廳點餐時,怎樣也講不了「豬a」。幸虧同學們很包容他,願意教他發音,並慢慢幫他糾正讀音。更加幸運的是,這班同學不但能輕鬆相處,更會一起主動求學,交流學習心得。他憶述,以前內地同學圈子風氣兩極,一群人只懂埋首讀書,另一群人卻只會整天玩樂。因此,遇見這班「魚與熊掌兼得」的同學,使他倍感難能可貴。
薛景鍇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閱讀教科書及課外書,對中文卷來說同樣重要。他在卷二選擇了「校服的自述」為題(全文見頁4-5),草擬作文大綱之際,忽然想起中三課文、林海音所寫的〈爸爸的花兒落了〉,便參考該文的寫作框架,以插敘方式仿寫校園時光的悲喜。他代入「校服」的角色,在文章開頭仿照〈爸爸〉一文描寫畢業禮的致辭畫面,寫下校服與主人的回憶。
薛景鍇強調,作文不但要扣題,也要鋪墊。他平日喜歡上社交平台「小紅書」,看烹飪、學英文等帖文,偶然看到有網友分析文憑試佳作的帖文,重點是文首要有伏筆,就像他把校服描述成一件畢業後再無用途的物件,鋪下「昇華」台階,文末重新詮釋校服的意義,變為承載多年珍貴回憶的紀念物。他說記敘抒情文宜用插敘,忌從頭到尾敘述事件,否則寫不完;他也因此第一次能提前5分鐘完成卷二,還有充裕時間檢查一次。至於另一興趣「煲劇」,則教會他講故事的技巧,譬如運用物品貫穿劇集的做法。他舉例說,美劇《圖書奇俠》(The Librarians)第一季的最後一集堙A編劇把鋪墊在先前集數的牛頭怪線團再次作為線索貫穿結局情節,令故事更為完整、引人入勝。他也因此學會應用在寫作卷上,以校服串連起整篇校園故事。
■備考卷二
筆記貼士
薛景鍇喜歡看書,例如楊絳《我們仨》、張愛玲《傾城之戀》等,他也會在學校圖書館找《現代文閱讀與賞析》等參考書籍來看。閱讀作品後,他習慣根據以下方法整理筆記,吸收寫作技巧。
1. 整理文章主旨
(i) 可盡快想到立意
(ii) 提高故事的完整程度
2. 分析寫作手法
(i) 理解手法目的是為了突出怎樣的形象
(ii) 佳詞抄錄
筆記摘錄例子:
社交平台學生練筆〈深宵不寐有感〉
1. 主旨
講述「我」初到香港在深宵遇見拾荒長者的經歷,抒發對長者堅強的讚美,以及感嘆社會忽視弱勢群體。
2. 寫作手法
(i) 正反兩面描寫拾荒長者的堅強和可憐模樣
可使人物形象變得更立體
(ii) 描寫人物時的形容詞
面容或表情(憔悴/滄桑/佈滿皺紋/顴骨突出/眼窩深陷)
眉毛(粗獷/略帶灰白)
眼(眼睛深邃/眼神空洞、迷惘/眼皮垂下/眼紋/眼眶濕潤、眼中起了霧靄/淚水)
皮膚(黝黑)
髮色(灰白)等
(iii) 利用他人對話交代人物背景
3. 立意
可以呼籲社會關注與支持弱勢人士?
鼓勵弱勢人士要堅強?
個人如何略盡綿力?
校本評核佔全卷10%
掌握閱讀報告秘訣
薛景鍇原本對綜合卷信心不大,因當日未能寫完見解論證部分,想不到最終考獲5*,他歸功於校本評核成績拉高分數。校本評核一般是閱讀報告,對閱讀範圍廣泛的薛景鍇而言,可說是得心應手。他認為撰寫閱讀報告,最重要是能夠得出古今對照和自我反思,這才代表消化了書本內容。
■閱讀報告
得分位
《我們仨》楊絳 得分︰9/10
馬鞍山崇真中學中文科教師陳鷇笨I評
1. ˇ 準確及通透分析寫作手法
? 流於空泛的闡述
原來,書中的古驛道是作者的內心世界。楊絳先生在痛失女兒和丈夫後,孤伶伶一人在世上,家已支離破碎,不再溫馨,與冷冰冰的客棧無異。在現實中的感受正如走在古驛道上,孤獨、淒涼。古驛道旁的河流是時間之流,盡頭是生命的終結。這樣一來,一切都說得通了。我特別喜歡這種虛實結合的寫作方式,充滿趣味。
2. ˇ 詳細舉例說明
? 簡述缺乏例證
楊絳先生知道丈夫不太喜歡寄住老金家,即使(丈夫)口上說茪ㄜn讓作者多事,她也不辭勞苦地四處租房。錢鍾書先生也開始偷偷地學茧N早餐,在搬入新家後給一直以來照顧自己的妻子準備一頓在H上享用的早餐作為回報。兩人為彼此付出,為彼此虓Q,處處流露蚢鴭憐鼓熒R,真是羨煞旁人。
3. ˇ 個人體會
? 直接抄錄
這令我思考到一個問題:我是否對父母足夠關心呢?自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好像他們的關心已是理所當然,但卻極少關心他們。樹的年輪又增一圈,自己也添一歲,只顧茪暻左齯j擁有更多自由而高興,卻不知歲月又在父母臉上畫多了一道皺紋,心媕q默告訴自己別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後悔莫及。
文•梁倩穎
圖•馮凱鍵
[星笈中文 第0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