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研收擠塞費 或細分「繁中繁」時段
【明報專訊】政府正研究明年收回西隧專營權後,在3條過海隧道優先實施「擠塞徵費」,按「繁忙時段」、「一般時段」和「非繁忙時段」收取不同隧道費,重點減少私家車在繁忙時間過海。運輸署副署長邱國鼎昨表示,早上7至10時和傍晚5至8時屬繁忙時間,當中或再細分繁忙時段中最繁忙時段,但收費水平仍要研究。邱又說,計劃引入隧道費調整機制,或一兩年調整一次收費。
擬引入機制 每一兩年調整隧道費
邱國鼎昨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署方在去年第四季、已全面復工復課後調查,紅隧繁忙時間使用量達150%,東隧146%,西隧也有98%,因未通關,故未計及經深圳灣、港珠澳大橋等入境,並使用西隧的車流量,以往曾考慮的三隧分流概念已沒可能。
邱說3條過海隧道繁忙時段有9.3萬至9.5萬架次車流,約六成為私家車,惟運載量只佔整體18%;佔車流量約8%的巴士,卻有80%運載量,故擠塞徵費主要針對私家車,希望將騰空的道路空間讓巴士增加運載力。擠塞徵費會向繁忙時段過海的車輛收最高費用,邱說繁忙時間當中或再細分,早上8至9時和晚上7時屬繁忙時段中最繁忙時段,但具體收費水平要再調查。
運房局日前向立法會提交的文件顯示,當局計劃引入隧道費調整機制,邱表示,紅隧上一次加價已是1999年,過去討論隧道費加價通常用較長時間,引入新機制後或一兩年調整一次,例如若通脹嚴重,或會上調隧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