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10個認識烏克蘭的關鍵詞
【明報專訊】近月因戰火籠罩,烏克蘭成為國際焦點,亦由於媒體的廣泛報道,遠在香港的我們才發現自己對這個國家的認識不深。國旗背後,烏克蘭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社會發展尚有很多值得了解的地方。這次「道聽圖說」透過10個關鍵詞,帶大家認識這個東歐大國的不同面向。
■基本資料
以土地面積計算,烏克蘭是歐洲第二大國,僅次於俄羅斯。截至2021年,該國人口約4300萬,逾七成是烏克蘭人,另外包括俄羅斯人、羅馬尼亞人等。烏克蘭的官方語言為烏克蘭語,主要宗教為東正教。烏克蘭東鄰俄羅斯,周邊國家有白俄羅斯、波蘭、斯洛伐克等。
歷史上烏克蘭經歷了不少局勢不穩的時期,曾經屬於俄羅斯帝國(沙俄)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1917年至1921年間)短暫獨立,後來經歷內戰,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名在1922年成為蘇聯的創始成員國之一。半個世紀以來,烏克蘭經過多次國土變動,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才重新成為獨立國家。
藍與黃
在各種聲援烏克蘭的行動中,不難發現代表該國的黃藍二色。先是法國和德國各自在標誌建築上投影黃藍色以表支持,再有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特穿上藍色上衣參觀烏克蘭文化中心,令世界對烏克蘭國旗印象更為深刻。烏克蘭國旗中藍色部分代表天空和海洋,同時象徵自由與主權;黃色則代表麥田,象徵該國的農業歷史和作為穀物生產大國的角色。
歐洲糧倉
烏克蘭國旗上的黃色代表農業,令人聯想起金黃色的穀物和稻田。她的土地肥沃,而且擁有歐洲最大的可耕作農地,農產量之高令該國有「歐洲糧倉」之稱。烏克蘭是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同時也是世界主要穀物、植物油生產及出口國。不過,農業如此發達的國家,近代史上竟然也經歷過一次大饑荒。
1930年代初,蘇聯展開農業集體化運動(農民合作化運動),將農地和農業生產集體化,加入合作社的農民可獲分配機械設施。不過,部分擁有較多土地的烏克蘭「富農」對此政策感到不滿,發展成抵制運動,後來政府打擊富農,將他們逮捕及流放。烏克蘭農戶因擔心被劃成富農而不願耕作,銷珗A作物和牲畜,蘇聯又沒收農民的糧食、將生產工具收歸公有,導致大饑荒。烏克蘭在這次大饑荒,據說死亡人數以百萬計,成為烏克蘭的歷史傷痛,甚至被當地人及西方學者視為蘇聯對烏克蘭的「種族滅絕」。
花園城市
烏克蘭國土被第聶伯河南北貫穿,下游出口為黑海,而橫跨在這河流中游兩岸的就包括首都基輔,城市名稱據說來自該市的始建人之一基伊。基輔在過去數世紀的戰爭中一度被摧牷A後來到19世紀俄羅斯工業革命中再次興起,1991年成為烏克蘭首都,現在是該國的文化核心,同時亦為工業和科學重鎮。同時,因為大面積的綠化環境,基輔也有「花園城市」之稱。
談及基輔最著名的歷史地標,不得不提獨立廣場。自1990年代初該國發起獨立運動,這個位於城市心臟地帶的廣場就成為許多民眾集會的地點,後來再演變成大型活動的所在地。不過,2014年起不少節慶活動逐漸轉到附近的聖索菲亞教座堂前方廣場舉行,因為普遍人認為在見證過沉重歷史的廣場舉辦各種節慶活動並不恰當。
文化藝術
現在戰火連天的烏克蘭,傷亡的除了人命,也不乏歷史建築。在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有不少建築遭到波及。在哈爾科夫,市政大樓以及附近一帶的歌劇院、音樂廳等被炸牷A為文化界帶來大衝擊。各大城市很多博物館、藝術館等受到轟炸,館方紛紛將具有歷史和藝術價值的藏品運送到安全地方,惟尚有若干數量的物品未及撤離,例如俄方轟炸伊萬基夫歷史博物館期間,25件傳奇藝術家Maria Prymachenko的作品受損,最初更傳出作品全數被炸猁漁灡均C
東正教
烏克蘭以東正教( Orthodox Christianity)為主要宗教,東正教是東羅馬帝國(亦稱拜占庭帝國)流傳於後世的一個基督宗教派別,正式名稱為「正教」,主要流傳於東歐,因相對於西歐的羅馬公教(天主教)而被俗稱為「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與天主教、新教為基督宗教三大派別。東正教之名中的「正」(Orthodox),意指正統。位於俄羅斯莫斯科紅場的聖巴希爾教堂(Saint Basil's Cathedral)就是世界著名的東正教大教堂之一。東正教與天主教教義最大相異之處,就是前者相信聖靈只來自聖父,宗教觀中亦沒有天堂與地獄之間存在煉獄的概念。
烏克蘭東部依山而建的聖山拉伏拉修道院(Sviatohirsk Cave Monastery,或The Holy Mountains Lavra),其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7世紀,現存建築大部分於1840年代建成。2004年修道院被授予「拉伏拉」(Lavra)地位。在東正教中,Lavra是最高級別的修道院。
烏克蘭文學
要數烏克蘭近代最重要的文學作家,非塔拉斯?舒夫真高(Taras Shevchenko)(1814-1861)莫屬。舒夫真高被舉為烏克蘭文學之父,其作品也是現代烏克蘭文學重要基石。他於基輔出生,年幼時失去雙親,在修道院工作以換取學習機會,也從修道院畫師身上學到繪畫之法。舒夫真高雖有用俄語寫作,但他以烏克蘭語創作的作品更廣為人知,即使在蘇聯統治時期,烏克蘭學校亦有教授其作品,影響力可見一斑。2014年烏克蘭民眾為慶祝舒夫真高誕辰200周年,曾舉辦大型活動。
舒夫真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Zapovit(〈遺囑〉),以溫柔而強烈的詩句,表達了他對烏克蘭的感情(下文為詩歌第一節英語譯文及中文意譯內容):
When I am dead, bury me
In my beloved Ukraine,
My tomb upon a grave mound high
Amid the spreading plain,
So that the fields, the boundless steppes,
The Dnieper's plunging shore
My eyes could see, my ears could hear
The mighty river roar.
當我死去的時候
請將我深深地埋葬在我所愛的烏克蘭。
在那遼闊的田野之中,
那一望無際的草原,
第聶伯河陡峭的河岸,
使得我仍雙眼可見、雙耳可聞,
那河水奔流的聲音。
文:鄭寶欣
圖:網上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