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喚醒工人」 鄧燕娥信職工盟31年無白費
【明報專訊】八九民運催生的香港職工會聯盟,在左右派工會之外崛起,闢出獨立、自主及民主工運路線,終在《港區國安法》下步入歷史。秘書長李卓人之妻、前總幹事鄧燕娥對終結感傷痛,憂再無獨立工會代表工人發聲,亦恐怕工人不敢抗爭,漸走回頭路。由1980年代工人不知工會何物,千禧年代連場工潮,到今天勞權意識抬頭,她相信職工盟31年的路沒白費,已喚醒工人,但屬會與年輕一代要尋找新方法繼續工運,「相信總有辦法」。
明報記者 陳柔雅 李以莊
上月19日,末屆執委在記者會交代職工盟解散原委,鄧燕娥看着直播,流下了淚。事隔逾一周,她受訪時說仍未能接受事實。
1980年代,娥姐與丈夫李卓人先後加入民主派元老劉千石成立的基督教工業委員會,為工人爭取權益。她憶述,1970年代經濟起飛,但勞工權益停滯,80年代無有薪產假,工會沉寂,甚至許多工人不知工會為何物。那年代工會壁壘分明,只分左右派,她有感僅黨派之爭,沒有獨立工會真正代表工人聲音,「我們一定要變」。
八九催生 獨立工會擺脫黨派之爭
那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爭取政制民主、開放更多直選議席,是娥姐口中「充滿希望的年代」,當時醞釀成立獨立工會,爭取讓工人參與決策,甚至在議會爭取改變制度,從根本改善勞工權益。一場八九民運加速工盟誕生,劉千石、教協創會會長司徒華、李卓人與娥姐等人於1990年成立職工盟,強調獨立自主工運,不依附政權,也爭取民主,劉千石與李卓人先後當選議員,將工人聲音帶入議會。建制派屢稱工會不應滲透政治,娥姐則說:「工運與政治從不可分割。」
九七業主拒續租 籌錢買會址「證明扎根香港」
成立初期,工盟原本在旺角砵蘭街租用3000平方呎地方,業主1995年突說九七後不再續租。娥姐說,那時人心怯懦,許多屬會擔憂九七後政府容不下職工盟,為團結屬會,令打工仔有信心,決定籌款買會址,「證明職工盟會扎根香港」,結果買下油麻地永旺行19樓與天台,成為往後工友求助、屬會開會的聚腳點。
職工盟順利過渡九七,千禧後領導、介入連場具標誌的紮鐵、碼頭工潮,但國安法下公民組織接連解散,職工盟亦終停運。回望31年,娥姐認為職工盟實現了初衷,「成為真正的獨立工人組織」,「相信不會白費,喚醒了工人,現在的工人與以前已很不同了」。
最憂工友「失聲」 信年輕一代找新方法繼續行
娥姐相信當勞資矛盾仍存就可能再現工潮,「但工人想抗爭,無人(職工盟)支援咁點呢?」她憂國安法令工人不敢罷工,「如果你無方法爭取,只講也無用,老闆看穿你無法爭取,又再惡些」,無法組織工人,工會淪為無牙虎,「如工人覺得工會無用,不再參加,工運就會慢慢萎縮,走番回頭路」,是她最大憂慮。
此刻,娥姐雖對工運不樂觀,但相信總有辦法,屬會與年輕一代在當前政治環境下要找新方法繼續工運,「希望他們不要怕,要有信心,因為工運從來都是不斷摸索、嘗試,要不怕犧牲,是靠人逐步逐步行出來」。
(工盟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