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表拆解:白表配額比例提升利多於弊?
【明報專訊】◆資料A
.居者有其屋計劃申請情况(註1)(表)
註:
1. 綠表申請者包括公屋單位租戶和其他合資格申請公屋人士。白表申請者包括居於私人房屋的住戶、公屋或其他資助出售單位住戶的家庭成員,以及租置計劃單位的業主(他們須在購買資助出售房屋後出售其租置單位)
2. 房委會與房協進行聯合申請,銷售單位包括2013年開售的綠悠雅苑的7個重售單位
3. 包括2014年居屋銷售計劃的63個重售單位
資料來源: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澳門和新加坡的資助出售房屋分配機制)
◆圖表解讀
資料A顯示了「居者有其屋計劃」的申請數字。年期為2014至2020年。數據分兩大類, 一是單位配額,亦即該年份推出的居屋單位數量;第二類是接獲的申請數目,並有認購率,即申請數目和配額的比例,數字愈大,即申請人獲分配單位的機率愈低。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1) 根據資料A,就申請資助出售房屋申請情况,描述兩個主要特徵。(4分)
參考論點
資料A顯示的第一個特徵,是白表的認購率和申請數目遠高於綠表。2020年白表的認購率是綠表的4倍,此數值是歷年最低,最高是2014年的約15.9倍。申請數目差距則由最低的2016年44,600,至最高的2019年210,000。
資料A顯示的第二個特徵,是綠表的配額比例有下跌的趨勢,亦即白表的配額比例有上升的趨勢。綠表佔整體資助出售房屋的比例由2014年的60%,下跌至2016年的50%,到2020年更跌至40%。整體數字上,綠表獲配單位數目則有上升趨勢,除了2017年稍為從2016年的1842個單位降至1060個單位外,2014年至2020年的數字由1296個單位增加至2819個單位。
◆(2) 「政府提升白表配額分配比例是利多於弊。」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8分)
參考論點
很大程度上同意:
提升白表配額比例能更有效地運用資源。
資料A顯示,白表申請數目和認購率大幅高於綠表,換言之,白表申請人獲分配購買居屋單位的機率較低。
綠表申請者本已經享受公屋的資助出租房屋福利,沒有急切的住屋需求,即使不獲配資助自置房屋,仍然能夠以較低租金滿足到住屋需要。
相反,白表申請者本身沒有接受任何資助房屋的福利,在樓價接連上升的環境下,如沒有資助,「上車」機會較低,並且在成功認購居屋前,可能需不斷繳交私人市場較昂貴的租金。
因此,相對上白表申請者有較急切的住屋需要,提高白表配額分配比例將能把有限的資源放在更有需要的群組當中。
即使提升白表配額分配比例,綠表申請者置業的機會未必減少,卻可以增加白表家庭中籤的機會,整體有利減輕不同組別的住屋需求。
原因之一是政府已有其他措施為綠表申請者提供置業機會,例如將「綠置居」恆常化,讓公屋居民能以比居屋更高的折扣率置業。
此外,綠表申請者對資助出售房屋的需求較低。資料A顯示,他們的認購率倍數由個位數字至21倍不等,而白表申請者的認購率倍數則為最低的26倍至最高的143倍,顯示白表申請者對居屋類單位具更大興趣。另外,過去不少經驗顯示,綠表申請者獲配額後放棄買樓的比例遠高於白表申請者。
很小程度上同意:
提升白表配額比例降低綠表申請者獲配購買居屋單位機率,降低公屋流轉的速度。
香港房屋其中一個嚴重問題是公屋輪候時間長,最新平均輪候時間為5.8年。不少公屋申請者正有極大的住屋需要,他們未能承受私人市場的高昂租金,因此或需要住在板間房或劏房,甚至無家可歸。
面對此需要,除了要加快建公屋,另一方法就是讓現時有能力的公屋居民自置物業,從而騰出單位,增加公屋的供應以減少現時申請者的輪候時間。
要達到此目的,就需要有足夠數量的資助自置單位。資料A顯示,綠表單位2017年至2020年的認購率均為10倍以上,可見市面上公屋居民對自置物業的需求殷切,提升白表配額比例不利公屋流轉。
此外,提高白表配額比例未能從根本上改善房屋問題。
在改變配額比例下,如果沒其他措施配合,或會成為一些評論指的「拆東牆補西牆」,即整體上沒有增加房屋供應,仍未能充分滿足社會上的住屋需求。
從資料A數字可得知,2020年有逾20萬名白表申請者,而白表單位數目因綠白表配額比例改變,由2019年的50%增至2020年的60%,增加了約1793個單位認購,但這個比例的改變對白表申請者的成功率影響不大。政府需要在根本上提高公營房屋建屋量,才可以應對當前的問題。
文:李嘉慧老師
[通通識 第7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