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沉思:恐懼
【明報專訊】我不是第一次遇到蛇,但這樣大的蛇還是頭一次,而且那麼近。實際的影響是沒有的,相比社會上諸多重大事情,這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但這小件事竟讓我體會到散播恐懼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自己。
春天來了,人間還未回復生氣之前,大自然已經率先起步。我住在新界,比市中心的人更早感到春天的來臨。綠色是春天御用的顏色,你走在小徑的樹叢中,所謂綠色其實有千萬種演繹,在陽光下,更折射出不同的性格,挑戰你對綠色保守的定義。
熟悉小路 樹叢突然遇蛇
就在這樣一個明媚的下午,我穿著清爽的衣服走下樓,這條幽靜的小路我最熟悉不過,我甚至覺得自己了解每棵樹的個性。突然在腳下的草地前,出現了一條淺黃色的大蛇,牠大概正要趕去什麼地方,然後不幸遇上我這個人打擾了行程,牠立即升起身體轉身離開,在樹叢中滑浪般消失,一瞬間,無影無蹤。
我是有點生氣的,牠竟然比我走得更快,不是我應該怕牠嗎?不是我應該尖叫嗎?不知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相遇,竟在幾秒內開始和完結,我只能繼續走下去。在轉角,遇上鄰居與他小女兒在玩耍,我便告訴他們要小心,有蛇呀!鄰居好像比我更害怕,甚至比他小女兒更害怕。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我以為。
之後的幾天因為事情忙,我走另一條捷徑,沒有經過那樹叢。其實我是否故意避開的呢?我之後想到。幾日後,我扮作若無其事地再走進小徑,春天微風依舊,但一切好像改變了,那些本是朋友的樹木,現在變得可疑,綠葉與綠葉之間好像隱藏着什麼秘密?光線背後有影子?微風夾雜着草動聲?
「院中無蛇。蛇在許仙腦中。」
想起劉以鬯的故事新編〈蛇〉,寫道許仙因為少年時遇蛇,因此產生了恐懼感,令他懷疑身邊的一切,包括認為妻子白素貞是一條蛇。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明白這個小說,但文學欣賞與實際生活感受之間,原來有一段距離。恐懼終於現出了真身,我現在才真正明白書中寫道「院中無蛇。蛇在許仙腦中。」的意思。
我現在選擇每天回到那小徑,走在熟悉的樹叢中,嘗試重新認識這老地方,跟樹木再打招呼。或許明天我會再遇見蛇,或許是後天,恐懼不會馬上離開,而蛇確實活在這裏,但我也是這裏的一分子,我們只能面對。
從身體的毛孔滲透出來的恐懼,到後來,還是最讓人恐懼。
■本周閱讀作品
〈蛇〉(《春雨》,頁 75-80)
劉以鬯
香港:華漢文化,1985 年
◆黃淑嫻 - 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創作散文、小說、詩。作品包括小說集《中環人》(獲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十大好書)。近作包括散文集《亂世破讀》及編著《香港.一九六○年代》。
◆賴恩慈 - 電影及劇場編導、演員。曾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及鮮浪潮電影大獎等。代表作《女兒紅》(獨 腳戲) 及《N+N》(電影)。出版散文攝影集《亂世破讀》。
文:黃淑嫻
圖:賴恩慈
[語文同樂 第5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