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point大全:全球化下的公共衛生
【明報專訊】非傳染疾病(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及癌症等,是目前全球人類的主要死因,近年患者人數趨增,同時全球亦面對伊波拉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等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全球化下空間和時間急速壓縮,各國之間的溝通阻隔也逐漸消失,全球化對全球公共衛生而言,孰利孰弊?
◆題目
「全球化是促進多於妨礙全球公共衛生。」你在多大程度上同意此說法?
■爆point參考
◆促進:
(1) 國際合作增 有利調配資源
全球管治加強,並促使更多國際協作,國與國、非牟利組織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能更妥善運用及調配資源,協助改善全球公共衛生。如世界衛生組織(世衛)關注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就減少吸煙人數設定標準和目標,各國可依世衛的目標制定相關衛生政策;國際非牟利組織無國界醫生也於全球募集捐款及人才,到不同地方提供醫療援助,有利補缺部分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
(2) 資訊傳播更快更廣
全球化下資訊科技發達,防疫的資訊能傳得更快更廣,更有利各國有效處理突發公共衛生危機。以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為例,各國的抗疫手段,如設限制社交距離措施等,其成效能讓他國參考。世衛多次向全球統一發放有關疫情的資訊,如建議高風險民眾戴口罩等,亦有助抑制疫情擴散。
(3) 公共衛生意識提升
全球人類在全球化下變得更互相影響及依存,而文化全球化有助改變較落後地區的不良文化觀念,整體而言有利促進公共衛生。如部分非洲國家仍會對女童行割禮,使女童身心受害,全球化下有利改變這類不利公共衛生的風俗習慣,人民的衛生意識能有所提升。
(4) 經濟援助
要改善發展中國家的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大量資金;全球化所帶來的經濟發展和國際支援,有利提供資金予發展中國家改善其人民的生活水平,長遠而言有助延長當地人均壽命,增加識字率,改善人民的健康。
◆妨礙:
(1) 人口流動增
全球化下交通工具進步,減少空間和時間的阻隔,而且交通運輸的速度、運載量提高,加快了人口和貨物的流動,一旦有大型傳染病流行,傳染及擴散速度變得更快,令抗疫難度大增。以新冠疫情為例,疫情在短時間內擴散全球,即使跨國旅遊活動已停擺,亦難阻病毒經客運到處散播。
(2) 文化全球化改變生活模式
文化全球化下,各國更易受不同類型的文化衝擊,速食文化及不良生活習慣也影響全球,世界各地可能面對更多控制非傳染病的挑戰。如跨國經營的快餐店菜式多是多肉少菜,長期食用可能導致超重及肥胖;電子遊戲於全球各地廣為流行,與電子遊戲相關的病患如電玩成癮、近視等,也影響全球的青少年。
(3) 國際合作效率慢
全球化下雖然國與國之間可以互相合作,解決與公共衛生議題相關的危機,然而近年保護主義興起,不利國際合作,而且各國大多具不同價值觀,要合作對抗公共衛生危機需花大量時間,效率及成效較低。如新冠疫苗雖被視為有利對抗全球疫情,但有指全球興起疫苗國族主義,富國傾向購買大量疫苗,而窮國則未能負擔疫苗的價格,即使世衛介入成立確保公平分配疫苗的「COVID-19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少數富裕國家如加拿大亦在名單上,被指對窮國不公平。
(4) 全球供應鏈
全球化的特色之一為跨國企業實行國際分工,於較低人力、環境成本的地方設工廠,而且產品由全球各地分別提供原材料、製造及發售等。國際分工易造成「尋底競賽」,即跨國企業考慮在成本較低、效益最高的地方生產,很易造成血汗工廠、童工等衍生問題,不利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健康;其次,全球化下跨國企業產品更易於全球銷售,一旦產品出現問題或受污染,影響受眾遍及全球;如近年各地農戶用抗生素治療禽畜疾病,部分人濫用抗生素加速禽畜成長,抗生素耐藥性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通通識 第7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