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11.13
    星期五

一校之訓:勤玩勤讀 點燃志向的明燈

[2020.11.13] 發表
秉承校訓中的「格物惟勤」,不論校長、教師還是學生,在訪問中多次提到要投入參與(engagement),努力不倦地追尋知識,從而認識自己,找尋人生目標。(蘇智鑫攝)
「勤」給人的感覺是要勤奮、苦學,但校長陳馨認為由小學到書院的12年學習生涯,期許「勤」字是學生高度投入活動與學習,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充滿好奇心,積極追求知識和人生理想,而不止是「背誦、重複鍛煉某種技能」。(蘇智鑫攝)
港大同學會書院的校徽富有現代感,由一顆舞動的星星跨越藍色的波浪組成。星星的模樣像一個充滿動感的孩子,在學習上滿有興趣,波浪則代表力量與創新精神。
舊生、現任教師陳樂曦(左)笑說,校訓引領她學習和教學13個年頭,「最有印象是小學時,見到校訓與香港大學很相似,便感到興奮!即使當時只是小朋友,我也感覺與大學距離很近!」(蘇智鑫攝)
六社以6位古今中外偉人命名:分別是文學家奧斯汀(Austen)、音樂家科普蘭(Copland)、甘地(Gandhi)、老子(Laozi)、牛頓(Newton)及昂山素姬(Suukyi),校內所有體育及學術比賽都以社際舉行,爭奪總冠軍最高榮譽。(受訪者提供)
上學年停課期間,書院曾郵寄愛心包裹給全校學生,內有練習試卷、功課、學習冊,還有螢光筆、酒精消毒液等,鼓勵同學在家學習。包裹還有愛心字句,以及學生會由右圖所示海報分割出來、一式四款的書籤,把校園和穿校服的感覺帶到同學家中。(受訪者提供)

【明報專訊】港大同學會書院創立於2006年,今年剛滿15周歲,像中學生這個年紀般,充滿活力,敢於創新。書院於港大同學會小學成立後4年才落成,同樣以「明德惟志,格物惟勤」為校訓。校訓由香港大學中文系(現中文學院)榮譽教授單周堯提議,參考取自《禮記?大學》的香港大學校訓「明德格物」,演化而成。一所於21世紀誕生的學校,採用古書的智慧作校訓,應用在現今複雜多變的社會,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勤」的質與量

港大同學會書院校長陳馨對校訓有以下見解:「由(在修會學校)念書至後來投身教育,校訓(一直)都是我的指路明燈,是引領我前行的一道光。」指路明燈看似遙遠,陳馨卻希望學生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體現校訓精神。曾任學生會秘書及朋輩輔導員的中五生陳梓均嘗試解讀校訓的意義:「明德惟志,是指要宏揚崇高的德性,唯有要靠立定志向;格物惟勤,即探索事物的真理,依靠的就是勤奮不懈。」

校訓最後一個字為「勤」,《說文解字》如是說:「勤,勞也,洃O?聲。」意謂勤勞、努力工作。不過,這解讀對書院來說只有一部分管用——書院看重的不止是工作的量,更重視質素。陳梓均續道:「在當下的社會風氣,勤不單是指死讀書,探索真理亦不是只包含書本上的知識或考試內容,如果要培養責任感或公民意識,反而應該多接觸和發掘新事物。」陳梓均積極參與學校活動,曾是香港航空青年團及學生會成員,舉辦露營、萬聖節等活動,從服務他人中學習與成長。副校長陳永昌亦很認同此說法:「我們所嚮往的『勤』,有深度,且有質素。」

書院課程編排茩娃鴩,希望學生做到勤於主動,樂於參與。副校長陳永昌舉了好些例子:「在高中選科,我們基本上沒有任何預設和限制,盡量任同學自由搭配選擇,雖然時間表編排方面,可能每年都苦了同事,但也是值得的。」初中課程提供不同選修科,涉獵人文、STEM、經濟等範疇,像大學選修科一樣,開拓學生視野,在課程以外享受學習的樂趣。辦學理念則有四大基石,包括:東西方文化的結合、愛心與專業的結合、學校與家庭的結合,及學校與社會的結合。上學年停課期間,書院是其中一所最早推行實時網上教學的學校,教職員勤學新科技,構思鏡頭前的課堂。陳永昌指出,實時網課一開始的探索階段並非一帆風順,即使教師未能完全掌握與學生互動,或遇上技術問題,學生都能抱茼P理心,體現包容和體諒。

中一開始養成思辨教育

勤於學習,所為何事?正是校訓的第一句:明德惟志。「明德是指光明正大的德性、德行,寄望學生能找到人生意義,在年輕人身上,即希望他們能尋找人生夢想。」陳馨說。書院於3年前的初中課程引入哲學探究(Philosophy Inquiry),培育學生深層次思考、哲理思辨。例如中一人文學科,正在學習公共衛生與動物保育的兩難:假設現時研發足夠全人類使用的疫苗,需殺掉50萬條鯊魚提取魚肝,製造疫苗拯救人類,但這樣做又是否值得?陳永昌解釋:「當同學對不同的知識有多角度的思考,個人成長時更能掌握普世價值,具備同理心。在『格物』吸收知識的同時,這些素質也幫助同學『明德』。」

多元化的課外活動,亦是學生「明德惟志」的平台。甘地社社長、中五生香泳彤憶述中一獲邀加入社際啦啦隊比賽:「當時並非主動報名,但參加後很喜歡社內團結的感覺,反而很感激師兄,否則我的校園生活平平無奇。」陳梓均中三亦曾有深刻體會:「有一次我負責當露營活動統籌,開始時很混亂,我不斷來來回回幫助各組別,卻赫然發現忽略了大局。直至導師把我拉出來訓勉幾句,我才意識到自己的身分角色,需要宏觀地看事情,而非過分投入活動其中,以致未能看清局面。」學習融合取捨、明白事理、找尋角色定位,在校找到志向,歸屬感亦油然而生。

不讓別人定義自己的人生

舊生陳樂曦上個學年從英國學成歸來,在母校展開教學旅程,任教人文學科及生活與社會科。文憑試成績優異、獲香港大學醫科取錄,陳樂曦卻甘於放棄別人眼中的黃金機會,按原定計劃負笈英倫,修讀人類學:「升上中六後,我已打算出國修讀社會科學,在報讀的過程中,愈看相關書籍,愈肯定對這門學科感興趣。文憑試成績比預期好,身邊有人建議我試試能否入讀醫科。得知獲得取錄,但沒有入讀,其實沒有太多掙扎。」

是什麼令她意志堅定,沒有動搖?「認識自己很重要,在中學階段我有很多機會去學習認識自己,例如參加學校舉辦的交流團、義工服務團等,而我自己對社會的標籤,也沒有很強烈的感覺。」陳樂曦回想高中修讀英國文學,鍾情於文學著作 To Kill a Mockingbird,「小說有句引文對我甚有啟發:Before I can live with other folks I've got to live with myself.(在處理與其他人的關係之前,我得先處理好自己的關係),若我不停去望別人怎樣看待我,其實很辛苦,反而聆聽自己的聲音、真正喜歡什麼,我才能快樂,這樣才可帶給身邊人快樂」。在中學階段認識自己,現在則為學生兼學弟妹找尋興趣和長處,令「明德惟志,格物惟勤」的精神承傳下去。

文:楊淑敏

圖:蘇智鑫、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第471期]

更多教育
潮看文史:渣(zaa1)(zhg)  男(naam4)(nhn)
【明報專訊】陳同佳事件演變成的兩地齟齬逾年未息,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以「只講渣男太客氣」形容陳同佳,訴諸情緒批評港府並未以「司法互助」處理事件... 詳情
浮城光影: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上癮現象與後果——《願者上網》
【明報專訊】如果說我們都已是社交媒體的奴隸,甘願成為大商家的賺錢工具,也許有同學會不自覺暗生反感,甚至強烈反對︰「我相信大家都有自主能力,何... 詳情
閱讀篇章:〈古渡頭〉——葉紫
【明報專訊】(第1段)太陽漸漸地隱沒到樹林中去了,晚霞散射著一片凌亂的光輝,映到茫無際涯的淡綠的湖上,現出各種各樣的彩色來。微風波動著皺紋似... 詳情
閱讀篇章:實戰篇
【明報專訊】(1) 在第6段中,擺渡老人吸第三口煙時「聲音已經比較地和緩得多了」,為何擺渡老人對「我」說話的聲音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試加以說... 詳情
【明報專訊】(1) 擺渡老人之前的聲音是「更加響亮」,說話帶有「教訓」的口琚]2分)。擺渡老人對「我」說話的聲音出現變化是因為他得知「我」是...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9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