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練筆:論說文∕儲例技巧
【明報專訊】平日寫作,論據不成問題,既能上網查找,亦可手捧古今中外例子集成。不過,我們既無過目不忘的本領,面對等身之厚的例子集成,該如何背誦以作應試?以下介紹一種方法,同學由中四開始便可預備。
■//備考方法/
(1) 選定數個經典人物,作為核心例子
‧盡量挑選其行為及處世態度能引起深刻反思者,例如:孔子、莊子、屈原、陶淵明、蘇軾、李白、杜甫、西西弗斯、蘇格拉底
‧也可以是12篇指定篇章的作者(一般考生只會熟讀文章內容,卻鮮有考生能夠以範文作者之人生經歷及其處世哲學為例)
(2) 整理其人生經歷、處世態度(可分為「儒家入世」及「道家出世」)及名言
(3) 遇到任何題目,都嘗試將立意聯繫到這些經典材料
(見圖)
■//應題目要求演繹例子/
‧一般考生也能背出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但我們在閱讀〈岳陽樓記〉時,可同時觸及並整理 人物生平,及其反映的 處世態度,並積儲 名句(見附圖)
◆范仲淹
→ 人生經歷
‧得罪劉太后、權相呂夷簡
‧為解決官制架牀疊屋之弊罷黜眾多官吏,徒惹物議
‧三被貶黜
→ 名言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執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處世態度
‧人生名利虛無縹緲
‧為百姓、家國社稷發聲,才算無愧一生
■再按題目要求演繹例子,便能寫出以下段落:
〈談沉默〉
若我們能參透人生的意義,便不會在大是大非上緘默不語。
范仲淹心繫家國,為進盡忠言而置生死於度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靈烏賦》中的范仲淹的令人心往神悅,也叫人疑惑,為什麼他敢於得罪當權的劉太后,接連上書要求太后撤簾還政;敢於得罪任用私人的權相呂夷簡;甚至為了解決宋代官制架牀疊屋之弊,敢於罷黜眾多官吏,徒惹物議。且看他所說──「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執」,三被貶黜的范仲淹一語道破了人生名利的虛無縹緲。人生苦短,盲目保存自身終究是徒然,倒不如為黎民百姓,為家國社稷發聲,才算得上無愧一生。正因如此,范仲淹即使身在江湖之遠,卻依然堅持發聲,抒盡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氣概,道盡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志向。■
當然,要懂得善用範文例子,也需要靈活變通,若題目換為〈微笑以對〉,同學依然可以利用范仲淹的例子:
〈微笑以對〉
「自古榮華渾一夢,即時歡笑敵千金」,范仲淹一語道破了人生的苦短,名利的虛無縹緲,如此,面對榮辱名利之得失,我們又「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名句)?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他接連上書要求劉太后撤簾還政;敢於得罪任用私人的權相呂夷簡;甚至為了解決宋代官制架牀疊屋之弊,敢於罷黜眾多官吏,徒惹物議。多次不畏權勢上書,換來的是貶謫左遷。心懷家國卻數遭貶黜,他不會心灰意冷嗎?也許會的,但他更明白人生的意義,正如其所道──「人生榮辱如浮雲,悠悠天地胡能執」,人生苦短,若只是沉溺於懷才不遇之愁思中終究是徒然,身在江湖之遠,難道便不可繼續忠君愛國嗎?正如其勸他的摯友滕子京不必成為遷客騷人,是故面對個人之不遇、對於榮辱得失,他還能享受山水,「不學爾曹向隅泣」,學會微笑淡然以對。
(見圖)
◆胡詠怡 -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現職中學中文教師。尤好文字之美,亦慕夫子韋編三絕之勤。
文:胡詠怡
[語文同樂 第4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