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來勢洶洶,1月初小記外出時,街上只有零星市民戴口罩;隨着香港確診個案增加,倒過來只見少數人無戴口罩。疫情叫人加倍警惕,不少市民更擔憂市面欠缺抗疫物資。
2003年SARS爆發時,小記正值會考(舊學制公開試),入校門時要排隊量體溫、洗手,上課要戴口罩;正式應考中英文口試時,也得戴口罩。還記得當時曾虛傳「香港成為疫埠」的假消息,眾人生怕貨品不再入口,立即跑到超市搶購糧食及日用品,經政府澄清,市民回復理性,搶購之事不再發生,口罩更是隨時買到。今天因市民不信任政府,加上再次面對疫情帶來的恐懼,坊間掀起多場口罩「爭奪戰」;更演變至全城更搶購消毒用品、米、廁紙,有些超市連女性衛生用品也被搶購一空。食品批發業界代表之後立即召開記者會,強調香港食品供應充足。食米業界代表也稱食米儲備足夠港人一個月食用,供貨一直穩定,呼籲市民不要囤貨。
小記沒想過,香港看似什麼都不缺,現在有人像要過着捉襟見肘、「數手指」的日子,每天數算着還有幾多個口罩、搓手液還剩多少、停課第幾天等。不過,我亦不曾想像,這個曾被詬病為人心冷漠的石屎森林,在疫情陰霾下反見溫暖人性——如同事特意送上幾個高質口罩予我80多歲的祖母;移民美國多年的朋友主動聯絡,幫忙訂購及寄送口罩;即使口罩來貨價上漲,不少非藥房商店向外國廠房訂購口罩後,以成本價出售;亦有購得口罩的市民,當場分發口罩予有需要人士等。
物資人人有得用,抵抗病毒才是最有用,你給我幾卷廁紙,我給你小瓶消毒酒精,她給他幾個口罩……疫情何時消退,無人能準確預測,物資是否足夠仍是未知之數,但小記一直相信,在守望相助下,我們可一起走過艱難的日子。
文:陳綺雯
[明路—生涯規劃 第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