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本土運動,不少日本學者認為也是中國全民「反日」的起源。1919年5月1日,北大學生獲悉巴黎和會拒絕中國收回德國在華利益的訴求後,與12所院校商定5月4日在天安門集結。當日學生會合後曾往東交民巷東行準備到使館區示威,但在街口受阻,有學生提出到1915年代表北洋軍閥政府與日本簽下「二十一條」的曹汝霖家,遊行學生遂改往曹宅趙家樓,並發生火燒趙家樓事件。 日本新潟大學副教授武藤秀太郎認為,新中國以「反日」為建國的起源,這種思想源於五四運動。他在近作《「抗日」中國的起源——五四運動與日本》一書中稱,五四運動「反日」不僅是一種意識形態,還塑造了當代中國對日本的複雜情感。參與五四運動的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及魯迅等,都曾留學日本,因此將「反日」和「知日」情感雜糅一起,五四運動塑造了中國對日本的複雜情感結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