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增撥4億元經常開支予醫管局買藥,該局計劃擴大19種藥物的臨H用途或資助幅度,涵蓋「結節性硬化症」及乳癌等15種疾病,約5.3萬人受惠,料4月生效。其中佔用三成撥款、用作預防房顫患者中風的抗凝血藥,受惠人數最多,增加2.3萬人,病人由以往月付700元買藥,變為每月只需付數元;有港大教授曾向特首提及相關建議,亦曾有政黨推動公院資助買此藥。
截至今年2月,醫管局的藥物名冊共有1379款藥,當中包括880種通用藥物,患者可用每4個月15元的標準價格獲得藥物;372種須專科醫生處方的專用藥物,如病人情G符合特定臨H應用標準,可以標準價用藥,否則要自費。另有58種納入安全網獲基金資助的藥物,和69種要病人自費的藥物。
是次涵蓋的19種藥物中,有8款是由安全網或自費轉為專用藥物,當中包括治療結節性硬化症藥物「依維莫司」,預計每年額外花451萬元,但用藥門檻維持不變(見另稿)。
此外,當局擴闊11種藥物的臨H應用標準,除了用於治療乳癌、前列腺癌及丙型肝炎等的藥物,另包括常用於高風險心房顫動患者的新一代抗凝血藥,該藥料涉每年1.28億元額外開支,將會多2.3萬名中等風險患者受惠,該批患者毋須每月自費600至700元買藥。
港大教授曾向林鄭建議
醫管局心臟服務中央委員會主席李耿淵表示,新藥較傳統「華法林」的副作用低,患者服用華法林須每月抽血檢查凝血指數,進食中藥或綠葉菜亦會增出血機率,年發率為1%;新藥可將出血的年發率降至0.3至0.4%,另可減低至少七成中風風險。
翻查報道,有港府高層曾接獲建議,倡降低使用新抗凝血藥的門檻,以及開展長者心房顫動篩查。本報昨向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H教授蕭頌華查詢,他承認曾於2017年9月與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面,提出上述兩個建議,他表示過程中並沒有政黨參與,僅從學術及研究數據出發,希望幫助該類患者,「如果出現中風或心房顫動,醫療負擔會很大」。對於港府未有推行篩查,他未感失望,「要先解決藥物問題,現已比以前好得多」。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歡迎當局擴闊藥物用途及資助範圍,目前部分患者即使受相關基金資助,仍需支付分擔費,他認為新措施可減輕病人負擔;但他指強直性脊椎炎等已受基金資助的患者未能受惠,他建議當局加快考慮提升該類藥物的資助範圍,納入專用藥物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