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其實我不再打算接受訪問,不過你說(刊物)是給中學生看的,所以還是想分享一些閱讀經驗。」2018年7月,Sharon在太平山街開設見山書店後,有不少媒體邀約訪問,除因在港已少有人開書店,雅致的裝潢大抵也是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
夠鐘不趕客 亦拒客人邀約
見山見山,書店真的看到山嗎?Sharon解釋,書店名字並不完全出自禪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書店開業時,她在某個訪問提到,一間書店像是一座山,閱讀讓人了解事物本質。她不忘初心:「見山見自己吧,我們現在一定是在山腳,努力耕耘。」
見山書店一屋「家」的氣氛,自言喜歡「家」的Sharon卻不常留在書店,「我更愛留在真正的屋企看書,這(書店)太多人」。Sharon形容自己內向,「我算是較『自閉』的書店店主。我喜歡跟人分享書,但如果不是有關閱讀,例如有些客人很熱情,想等我收舖後一起吃飯,我就不會去」。書店周一至五由上午11時營業至下午6時,周六日則由中午12時至下午6時半,曾有客人在二樓看書,至晚上11時仍未離開,Sharon沒有「趕客」,只在樓下靜候,「沒什麼大不了,他看他的書,我看我的,互不打擾」。
Sharon很欣賞與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相連的書店kubrick,因其環境間隔和氣氛都很適合閱讀。她認為見山書店還不是最理想模樣,「因為地方小,書堆在一起還是顯得有點迫」。開書店的原因,是想給公眾提供閱讀環境;選址太平山街,則是欣賞這埵萓角@區的藝術氛圍,「萌生開書店念頭前,我已常來這堙A跟附近一些咖啡店、畫廊的老闆也很熟絡」。她帶記者走訪太平山街幾間店舖(詳見頁9),一邊與其他店主談笑風生,一邊強調自己是內向的人,難怪她也說:「某程度上,可能我都有少少雙重性格。」
辦讀書會隨心 看書類型不局限
Sharon認為閱讀習慣是從小培養,「外公很喜歡古典文學,我小時候會跟表哥、表姐鬥背唐詩、宋詞,慢慢也對現代文學有興趣。我曾經很喜歡張愛玲,後來才覺得人生不必過得像她筆下(人物)這麼灰暗」。她形容,現在的閱讀口味較混雜,「有陣子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是我的『藥』,很喜歡讀他的散文。今年讀過最好的小說是《我心中的陌生人》(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著作),下次到我主持讀書會,可能就會討論這本書」。
Sharon與朋友不時在書店舉辦讀書會,日期和時間很隨心,視乎他們何時讀完一本書。活動並不公開宣傳,成員多由朋友間互相介紹加入。書店店員吳潔儀(Judy)正是在讀書會認識Sharon,Judy眼中Sharon確是兩極的人,「她會害怕跟陌生人接觸,但一旦談到鍾愛的書本,就變得滔滔不絕。如果愛書之人來到『見山』,會有找到知音的感覺」。
邀作家做店長 與讀者驚喜碰面
除了讀書會,書店亦會舉辦公開講座,邀請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分享,地點就在書店對外的空地。書店還有「一日店長」的活動,邀請作家來掌舵一天,「但我們不會事先宣傳,因為活動不是為了促銷。不過作家真是有『氣場』的,例如某某今天來當『一日店長』,他的作品就會特別好賣」。Sharon認為,作者和讀者間的驚喜碰面,對雙方而言都是種幸福,「你(作者)親眼看到有人買你的作品,感覺自然不一樣」。
作為書店的「真.店主」,客人能在店內找到合意的書,是Sharon最大的福氣,「江記(漫畫家江康泉)是我很喜歡的藝術家,有次他到書店買書,能親手賣書給他,真的很幸福」。與客人相處也有不少趣事,「某次有對夫婦來買書,丈夫看中了一套精裝書,他趁太太走開時悄悄跟我們說,他明天會過來買,請我們替他留起,還不斷保證自己一定會回來付款」。Judy和Sharon回憶時笑道:「應該是家中沒有位置,太太不讓他再買書,所以要這樣偷偷摸摸地買。」Sharon享受與客人互信的感覺,彼此相處像鄰舍,「有時太忙,我們更會請客人幫忙收錢」。Judy在旁補充:「可見這堹u是個『屋企』。」
■延伸推介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看書,面對書海卻不知從何讀起?看看Sharon有什麼好推介!
雜誌《Sample樣本》
Sharon很讚賞這本雜誌的堅持,「香港已經少有純文學雜誌,但《Sample樣本》每期都設專題,用有趣的角度深入探討文化議題,而且題目很有趣,例如『活茼h好』、『餐桌前我們都是人類學家』等,開拓眼界」。
評論集《文字.繪畫》
作者羅婉儀以簡潔的文字,論述藝術與生活的結合,也嘗試以繪畫方式呈現文字。Sharon喜歡作者對藝術的態度,加上呈現方式並不深奧,「我第一次讀,就買了好幾本送給朋友」。
小說《13.67》
香港推理小說家陳浩基是Sharon十分欣賞的作者,「我很喜歡他的《13.67》(偵探推理小說,曾獲日本、台灣小說獎項),作品宣揚正面的信息,可感受到作者對世界的善意」。
文:韓祺疇
圖:鍾林枝、韓祺疇、資料圖片
[語文同樂 第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