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2014年公布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有480個項目;2017年政府再發表20項高文化價值或急需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現代社會面對傳承、資金和市場的挑戰,各持份者對保護它們各有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教科文組織)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公約》)。根據《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適應周圍環境及與自然、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地再創造,為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增強文化多樣性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5個類別:
?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
?表演藝術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
?傳統手工藝
◆香港推動保育非遺時序(見表)
■保育困難
繼承者年事已高
時任民政事務局長曾德成於2013年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完成後,在其網誌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很多主持非遺項目的人年事已高,後繼乏人,如漁民的嘆歌和鹹水歌、客家人的竹枝詞、山歌、哭喪歌、哭嫁歌等承傳人已是最後一代。港式奶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但餐廳水吧工作單調,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懂得調製港式奶茶的師傅年紀愈來愈大,香港咖啡紅茶協會主席黃家和指,飲食業界一直為這方面的人手短缺而惆悵。
社會認識不足
青年民建聯在2018年8月至9月期間,訪問611名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的18至35歲香港青年。調查用「涼茶」及「太平清醮」作例子測試受訪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26%受訪者不知道「涼茶」是其中一項,亦有近七成受訪者表示政府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足,組織認為政府要加強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公眾教育。
關注團體文化力量2017年10月以電話訪問逾千名香港市民,70%受訪者稱聽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名詞,但同時有約57%受訪者稱對香港非遺「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調查又要求受訪者從5個選項中選出一項未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僅約8%受訪市民答對。
市場需求減
政府表示,由於市場需求不斷減少,傳承非遺項目有困難。曾德成提及牙雕技藝、紮作技藝、曬鹽技藝、雨傘製作、木船製作等行業已經式微,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很多傳統技術和知識欠缺市場,失去經濟支持。例如現時製船物料多用玻璃纖維和鋼鐵,製作木船的船廠和工匠愈來愈少。另外紮作技藝也因製作模式改變漸漸式微,手製紙紮品愈來愈少。紙紮師傅歐陽秉志說:「我們店內出售的部分商品,如紙紮衣服、鞋子等都是從內地入貨。他們在工廠大批生產,成本比手製的低。」
資金不足
官方資助有限,主辦非物質文化節慶活動的組織很多時要自行尋找經費及贊助。西貢區潮僑街坊盂蘭勝會理事胡炎松受訪稱,一場盂蘭勝會花費不輕,撇除搭建戲台,最少也要60萬至70萬元,籌錢並不易,要靠商戶贊助和在區內募捐。他說現時年輕人衣食無憂,有些又信了教,愈來愈少人參加勝會,有勝會因資金不足,變成同區幾場勝會合併舉行,有些地區則把活動簡化,取消派米、唱戲、競投福品等環節。
■保育方法
經濟資助
政府向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提供經常性撥款,資助其保護及推廣香港非遺項目的工作。財政司長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建議向康文署撥款3億元,以加強保護、推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2018年5月建議,利用撥款設立專項資助計劃,資助本地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或團體、擁有相關技術和知識、研究和推廣非遺的個人、文化或學術組織。另外,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和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等組織亦資助與社區保育有關的活動和計劃,如馬會2010年起捐助大坑舞火龍盛會。
擴展市場
2017年2月,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時任主席馬逢國提出應協助紮作技藝和戲棚搭建技藝等非遺項目尋找市場,希望有關業界最終毋須倚賴相關基金,達至可持續發展。議員陳志全亦認為長衫裙褂製作技藝及紮作技藝等項目不應只在博物館內保存,建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決策局參與支援,推廣及持續發展該等行業。香港貿易發展局2010年起協辦香港咖啡紅茶協會的「金茶王大賽」,設香港和國際組別,在各地推廣「港式奶茶」文化。
培育後進
青年民建聯建議參照澳門制定《文化遺產保護法》的做法,以立法方式推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澳門文化遺產保護法列明「確保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資料和作數碼化處理,並提供給公眾查閱」。青年民建聯亦提出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選取傳承傳統手工藝的群體或個人為傳承人,向傳承人提供津貼,以推行保護或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動。
以粵劇為例,本地教育機構提供不少訓練課程,培養粵劇界「新血」。如香港演藝學院戲曲學院提供粵劇文憑、高等文憑和學士課程,學生畢業後能擔任粵劇演員、後台人員、導師、評論人等。
應用科技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5月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香港的85歲古琴傳人蔡昌壽成為本港第3名「非遺」傳承人,蔡昌壽斲琴學會獲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拍攝紀錄片《蔡昌壽送給22世紀斲琴人的60課》,以影像傳承其工藝。蓬瀛仙館亦設立香港全真道堂科儀音樂電子資料庫,記錄不同種類的科儀音樂,包括科文唱誦、文書運用及儀式,並附以字幕及樂譜作參考。
飲食業界負責}奶茶的水吧人手青黃不接,香港咖啡紅茶協會主席黃家和與生產力促進局合作研發奶茶機械人。奶茶機械人「金仔」最快可於12分鐘內}9杯奶茶,與人手}茶相若。
提供基建
保育非遺除了傳承人手工藝,亦需要場地支持發展和推廣。例如西九龍文化區的戲曲中心2013年動工,2019年1月正式開幕,其成立的首要目標在於推動粵劇及其他戲種在香港發展。場租設三級制,戲曲藝術團體、非戲曲藝術團體和非藝術團體收費不同,以200個座位的茶館劇場為例,戲曲團體租用4小時費用為2.4萬元,較非戲曲藝團便宜約兩成,較非藝術團體便宜逾半,鼓勵戲曲團體演出。
推廣宣傳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除負責記錄、立檔及研究非遺項目,亦透過教育及推廣,包括舉辦展覽、講座、研討會、傳承人示範、工作坊、深入研究及出版等,提升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和重視。例如2018年4月至5月舉行「非遺大使訓練課程2018 —『童』賞非遺新角度」,招募7至11歲兒童體驗本地的非遺文化。
青年民建聯引用調查數據,指受訪者認為政府應加強於社交媒體上宣傳,建議參考「大撠迭v等吉祥物宣傳,創立代表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吉祥物。文化力量秘書長伍婉婷亦提議政府應在中小學教科書加入有關課題和舉辦相關活動,以及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通通識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