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荃灣線、觀塘線、港島線及將軍澳線4線於2018年10月16日集體故障,令路面交通也大擠塞,由於事發時正值上班繁忙時間,估計有逾百萬人受影響。事件引起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多名議員在會議上,質詢政府有關香港「以鐵路為骨幹」的交通運輸政策。
事件背景
香港地下鐵路1979年正式通車,政府1999年發表《邁步前進:香港長遠運輸策略》,重點提出要以鐵路為香港運輸系統的骨幹,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則扮演輔助角色。1999年,鐵路乘客佔公共交通乘客人次33.6%,政府1999年公布的《第三次整體運輸研究》估計2016年有關比率會升至40%至50%。根據運輸及房屋局2017年發表的《公共交通策略研究》,2016年每日超過1200萬人次使用公共交通,佔出行人次近九成,鐵路及輕鐵乘客比例約41%,即約500萬人次。
每日使用人次近500萬
2008至2016年間,港鐵列車服務延誤8分鐘或以上的事故每年有222至300宗,而2016年大部分港鐵及輕鐵路線於早上繁忙時段的載客率達八成以上,其中荃灣線更錄得103%。鐵路載客量近飽和及每次重大延誤均引起交通混亂,而市民欠缺交通選擇,部分人質疑政府「以鐵路為骨幹」的政策。
時事評論員林鴻達於2015年2月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書面意見,批評「以鐵路為骨幹」的政策基礎,令鐵路以外的公共運輸行業,如巴士、小巴、渡輪的經營環境不斷萎縮。以2016年底通車的港鐵南港島線東段為例,當時運輸署計劃陸續取消11條巴士線,並調整數十條小巴及巴士路線的班次或路線。南區部分區域未有鐵路覆蓋,但有多條巴士線受港鐵通車影響,有南區居民慨嘆交通選擇大減,認為削減巴士班次不合理,變相逼居民改乘鐵路。
鐵路獨大 海陸公交萎縮
港鐵就2018年10月16日的嚴重信號系統故障致歉,稱事故罕見,而故障期間列車運載力僅為平時約一成多,將成立委員會調查。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事後出席立法會會議,面對議員質疑「以鐵路為骨幹」的交通運輸政策方向時,表示政府一直推展「以公共交通為本」政策,公共交通載客量大,社會和成本效益高,暫未有其他交通工具能完全取代鐵路角色,但政府會努力研究在鐵路有差池時,如何減少市民的不便。
■評論摘要 (經編輯刪節)
可改善空氣污染
「以地下鐵路為骨幹的可持續交通系統令環保效果更明顯。一旦地鐵通達全港、巴士成為各地鐵站的接駁交通工具,香港的空氣污染會明顯改善。公共交通系統更便捷後,私家車的使用次數(預計)也會減少。」——香港理工大學管理及市場學系可持續發展管理研究中心時任總監盧永鴻
釋放沿線地區發展潛力
「香港人煙稠密,道路空間有限。如何為每日1200多萬乘客人次提供快捷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務,極具挑戰。鐵路是綠色高效的集體運輸工具,既能紓緩道路交通擠塞情?,減少路邊空氣污染,也可釋放沿線地區發展潛力。」——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
過分照顧部分公交事業利益
「香港現時以鐵路為骨幹的公共運輸系統不僅削弱市民『行』的權利和選擇,更間接過分照顧部分公共交通事業的利益。」——香港民主民生協進會(民協)
保鐵削市民選擇權
「政府屢開新鐵路路線,部分巴士及小巴路線因載客率下降而被取消,令本港公共運輸生態萎縮。市民的選擇權在政府盲目『保鐵』下被剝削。」——巴士車長「巴士基層厚多士」(筆名)
[通通識 第5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