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海綿城市 建築師倡新臨海區建蓄洪池
【明報專訊】有建築師估計,杏花h成為水浸重災區的另一可能原因,是當年發展時排水系統未有考慮防洪因素,而近年吹襲本港的風暴愈趨強勁,建議日後臨海的新發展區以「海綿城市」(sponge city)為概念,建地下蓄洪池,將低窪區域收集到的雨水或海水導流至蓄洪池,減低海水倒灌影響。
渠務署過去10多年先後在深水鶪j坑東、上環和跑馬地建蓄洪池,最早落成是2004年的大坑東蓄洪池,總容量10萬立方米。2009年落成的上環雨水泵房是因應永樂街一帶水浸嚴重而設,斥資約2億元,蓄洪池容量約9000立方米。最新則是去年完成、斥資約10.7億元的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蓄水池設於跑馬地遊樂場底下,總容量6萬立方米。
舊區可加臨時水閘
香港建築師學會本地事務部主席余烽立估計,當年發展杏花h的排水設施只考慮如何排走雨水,未有考慮海水倒灌,由於難以在已發展地區新建蓄洪池,故他建議杏花h改善渠務設施,在風暴吹襲前清理渠口,加快排水,長遠可在臨海新發展區採用「海綿城市」概念,建設地下蓄水池,「要整個區做,(地區規模)如將軍澳日出康城般大,一幢幢大廈做並不化算」。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青衣)建造工程系署理系主任黃漢平稱,杏花h在風暴吹襲前可加設臨時水閘,臨海的新發展區則應加高地台,「升高幾級樓梯已做到緩衝」。
窄巷效應加劇爆玻璃
對於紅磡海濱廣場大量幕牆玻璃在「山竹」吹襲下破碎,至今仍以木板當窗,黃漢平認為與其地理位置有關。他解釋,強風吹過廣場與旁邊大廈之間的「窄巷」時氣壓加大,加上樓宇四邊角位受較大風壓,令玻璃窗爆裂,建議租戶日後打風前加圍板封起玻璃窗,而日後新建的臨海建築若有大量玻璃窗,玻璃強度需因應近年超強颱風的風力設計,並加強測試,確保能承受強大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