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遇估算 56年兩次「打破」 海堤指引增高 不及山竹溫黛潮位
【明報專訊】立法會內務委員會今日召開特別會議,由政府交代超強颱風「山竹」的善後工作。山竹襲港期間,本港多處海堤受損或被海水淹過,引發嚴重水浸。本報發現,負責編制本港海堤建造指引《海港工程設計手冊》的土木工程拓展署,今年初曾按氣候變化因素,調高「極端水位」的預測高度,惟署方最新估算百年一遇的水位,已在過去50多年內,被山竹及溫黛兩個風暴所「打破」。有工程師指署方的預測水位高度是興建海堤高度的參考指標,認為部門需按需要重新檢視數據。有區議員質疑當局低估氣候變化影響,形容數據是過於樂觀。
明報記者 陳浩謙 岑詠欣
現時政府或私人機構若建造海堤等海港設施,都會參考《海港工程設計手冊》,其中海堤高度會參照土拓署估算的「極端海水位」(extreme sea levels)。本報發現,署方自2002年出版《手冊》後,因應香港的氣候變化,曾委託顧問公司研究修訂,並於今年1月更新《手冊》內有關標準。
年初修訂 百年一遇水位增0.1米
翻查《手冊》內有關氣候變化的最新部分,當中包括調高本港各區極端海水位預測,推算「o魚涌/北角」每二百年一遇的極端海水位達3.8mPD(相對於「主水平基準面」的高度,單位為米),較2002年版本提高0.2米;而每百年一遇的極端海水位定為3.6mPD,較2002年版本提高0.1米。更新後的《手冊》亦指出,設計海堤時應納入氣候變化的影響作參考指標之一。
根據天文台數據,山竹襲港期間,在o魚涌/北角錄得最高潮位達3.73mPD,屬歷來第二高;而最高則為1962年襲港的「溫黛」,當時o魚涌/北角錄得最高潮位達3.81mPD,意味土拓署《手冊》內最新預測每百年一遇的極端海水位,本港56年來已兩次遇上。
土拓署:山竹未過二百年一遇估算
土拓署回覆本報時承認,政府設計及建造海事設施時會參照《手冊》標準和準則,並考慮不同的極端環境情?,例如極端海平面和極端波浪的組合。署方又指「山竹」在「o魚涌/北角」錄得的最高水位為3.73mPD,並未超過二百年重遇期的數據。署方會繼續參考氣候變化最新推算結果,及收集最新的潮汐數據資料,適時檢視及更新《手冊》。
天文台:世紀末變「數年一遇」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世倜解釋,所謂「百年一遇」是指出現的概率,「完全是機率問題,不代表要等夠100年才出現一次」。他解釋,氣候變化令整體海平面上升,現時說數十年一遇的情?,至世紀末可能變成數年一遇,未來風暴潮威脅愈來愈大,紀錄不斷刷新,認為包括《手冊》等相關參數及預測數據有需要反覆檢討。
工程師:會加「安全系數」
資深土木工程師倪學仁指出,工程師一般是按照《手冊》的參考數據建海堤,惟設計海堤時通常「較保守」,會加入一定「安全系數」,因此相信問題不大,但倪亦指出,署方應按需要再檢視《手冊》的數據。至於杏花h等海堤已建成多年,他認為需另找方法改善。
東區區議員何毅淦質疑《手冊》中有關數據是「過於樂觀」,質疑低估氣候變化影響,若新建海堤以《手冊》作指標,擔心或不足以應付氣候變化下的海水位。他以杏花h為例,雖然全部海堤均高於4mPD,惟由於杏花h對出海面較位處內港的o魚涌更寬廣亦較當風,加上海浪等因素,?魚涌的數據未必能完全反映杏花?的情?。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