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2018年全國人大、政協「兩會」3月在北京召開,其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於第13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發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要加大精準脫貧力度,目標是2018年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000萬以上。
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其後在兩會新聞中心召開記者會,提到現在扶貧攻堅要攻深度貧困地區的「堅中之堅」,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後,還會存在相對貧困,扶貧工作仍會繼續;他又承認2017年有7.3億元(人民幣,下同)扶貧資金被冒領挪用,並承諾引入第三方監督。
中國現行貧困標準是人均全年收入3300元、即約每日1.43美元或以下,低於世界銀行發布的每日1.9美金的貧困標準。該標準又稱「農村絕對貧困線」,2012年有將近1億人生活在這條線下,至2017年已減少6853萬人至3046萬人,即每年平均有1370萬人脫貧,當局目標是到2020年可消除絕對貧困。
全國貧困率3.1% 110縣逾18%
劉永富表示,相信可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但較關注深度貧困地區的情况。他指出,現時全國貧困率為3.1%,但截至2017年底,334個深度貧困縣的貧困率為11%,其中110個貧困率更逾18%,另有1.6萬多條貧困率逾20%的村,未來新加扶貧資金主要向這些地區投入。
2017年7.3億扶貧款遭挪用
承諾引第三方監督
對於2017年有7.3億元扶貧資金被冒領挪用,劉永富承認扶貧資金有貪污浪費、優親厚友、擠佔挪用等問題,正準備對扶貧資金、扶貧項目公示公告,接受社會監督,並改革項目編制,組織第三方機構做績效評估,將「發現一宗查處一宗」,並指過去5年已就扶貧幹部作風不實、弄虛作假查處案件6萬多宗,處理8萬多人。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也在財政部記者會提及此事,稱7.3億元資金已經追回,450人問責。
擬2000億投入深度貧困區
胡靜林表示,2018年到2020年考慮增加安排深度貧困地區扶貧資金2140億元,其中1050億元將用於屬深度貧困的「三區三州」(即西藏、四省藏區、新疆南疆四地州、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甘肅臨夏州)。
至於有關生態保護和扶貧發展的矛盾,劉永富指出不同地區有不同經驗,例如有些因生態脆弱(如欠缺土壤、水源)導致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要實行異地搬遷,強調對於「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出來就是停止破壞;另外,現在全國退耕還林一年幾千萬畝,已開展鼓勵貧困人口成為護林員的工作,現時全國已選聘37萬名護林員。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軍費逾萬億 仍遠遜美國
除了撥款扶貧外,財政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請審議的預算草案亦提出增加2018年國防支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工作報告表示,要繼續推進國防和軍隊改革,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空防。預算草案則提出,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為約3.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國防支出佔三成,達約1.1萬億元,增長8.1%;2017年中央一般公共支出情况則顯示,國防支出為約1.02萬億元。
雖然中國軍費開支已連續兩年逾1萬億元,但與美國軍費預算仍有距離。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18年2月白宮公布2019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為6860億美元(約43,559.14億元人民幣),增長10.7%,是自2011年以來國防支出最高的一年,主要是因為感受到中國的威脅。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Institute on Global Conflict & Cooperation)所長張太銘表示,儘管中國官方設定的國防預算增幅略高於過去兩年,但仍低於過去二三十年的平均增幅數字。
◆兩會扶貧及軍事計劃(見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 ,試描述中國現時的貧窮情况。
參考答案
◇貧困人口減少
資料指出,2012年中國有將近1億人生活在農村絕對貧困線下,即全年人均收入於3300元人民幣,2017年已大減6853萬至3046萬人,即每年平均有1370萬人脫貧,反映貧困人口現已大幅減少
◇貧富懸殊嚴重
根據國家扶貧辦主任劉永富,截至2017年底,全國334個深度貧困縣的貧困率為11%,其中110個貧困率更逾18%,另有1.6萬多個貧困率逾20%的村,均比全國貧困率為3.1%高出逾5倍,反映不同地區之間存在嚴重的貧富差距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試分析中國政府的扶貧政策如何促進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解題
.宜先簡單定義「可持續發展」:既能滿足當代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需要的發展模式
.可從可持續發展涉及的3個向度,即環境、經濟和社會為分析方向
.題目針對中國政府的扶貧政策,應根據資料中提及的政策如異地搬遷、小額貸款等作分析
參考答案
◇環境
助修復生態脆弱地區:政府的其中一項扶貧政策是搬遷住在因生態脆弱導致經濟發展滯後的地區的貧窮人口,這可避免因有人居住而需在該些地區興建基建設施或進行生產活動,破壞環境,同時有助政府在該些地區全面展開修復工作,而不需顧慮對附近民居的影響,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
促進森林生態保育:現時中國每年退耕還林達幾千萬畝,需要大量護林員協助管理森林資源、防止亂砍濫伐等,政府透過鼓勵貧困人口成為護林員的工作進行扶貧,為護林工作駐入大量勞動力,促進森林生態保育
◇經濟
助貧困人口重投勞動市場:不少貧困人口因受知識水平、身體情况或經濟環境限制,無法工作,而政府以確保基礎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等保障為扶貧目標,可協助貧困人口重投勞動市場,如接受了基礎教育的窮人能有更多就業選擇,長遠為勞動市場提供新動力,有利經濟可持續發展
◇社會
加強管治威信:政府的扶貧工作中,包括管理扶貧資金的政策,即對扶貧資金及項目公示公告、接受社會監督、組織第三方機構做績效評估等,能避免官員貪污或怠政的問題,加強民眾對政策的信心,從而提升政府管治威信,令政府在推行其他政策時能更行之有效,有助社會可持續發展
改善人口結構:貧困人口中不少屬於教育程度偏低,甚至從未接受教育,而他們的下一代或因貧窮無法接受教育,跨代貧窮的情况令中國人的平均教育水平難以提高,政府以為貧困人口提供基礎教育為扶貧目標之一,正有助改善中國的人口結構,提高整體國民的公民意識,促進社會發展,同時減低社會問題如罪案率、失業率高發生的機會
有利社會和諧:嚴重的貧富懸殊會令社會出現仇富情緒,為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中國政府的扶貧政策能減少貧窮人口,提升貧窮人口的生活素質,能有利社會和諧、穩定社會
顧問教師:鄧婉君老師
[通通識 第5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