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之父獲諾獎
Richard Thaler顛覆學界「理性」定論
有「行為經濟學之父」稱號的美國經濟學家塞勒,周一成為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以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方面的貢獻。塞勒1980年大膽提出心理影響經濟行為的「稟賦效應」理論,指出人類的經濟行為有時會出現可預測的不理性,顛覆經濟學界一直認為經濟行為俱是理性的定論。他的理論甚至改變政府經濟政策,倡議勞工階層自行供款的強積金退休金模式,正是其一。
為經濟與心理分析搭橋樑
72歲的塞勒(Richard Thaler)生於新澤西州,曾執教於羅徹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是現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
塞勒的主要研究領域是行為經濟學、行為金融學與決策心理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評選委員會周一(9日)發表聲明說,塞勒將心理學上的現實假設用於對經濟決策的分析,通過探究有限理性、社會偏好以及自我控制的缺失,演示出這些特性如何影響個人決定及市場結果。聲明指出,塞勒的貢獻在於為個人決策的經濟和心理分析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樑,從而深刻影響了經濟學研究和經濟政策制訂。
解釋只願低價買高價賣行為
在有限理性方面,聲明提到塞勒用「厭惡損失」的心理解釋了「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即為什麼當人在擁有某一商品時對同一商品的估值,要高於未擁有同一商品時的估價。這充分解釋了人類希望高價出售手上貨物、但同時只願低價買貨的行為,亦解釋了股民就算不斷蝕錢也不願沽貨套現的心態。
聲明又稱,在社會偏好上,塞勒提出的公平理論研究一直很有影響力。他解釋了為什麼消費者對於公平的關心,可能會阻止一些公司在商品需求旺盛時加價。
至於缺乏自我控制問題上,塞勒還指出人們「屈服於短期誘惑是我們在為老年儲蓄,或選擇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計劃經常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研究促成強積金政策
塞勒的理論對政府政策以至民生均有深遠影響。《紐約時報》的報道稱,他其中一項重要功績是其「缺乏自我控制」研究提出民眾積穀防饑意識鬆懈,促成政府強制僱員向強積金供款,甚至容許僱員額外供款。英國政府在2010年基於塞勒的建議而成立行為經濟學小組,其後美國等國亦追隨。法新社報道,塞勒已通過視頻連線向評選委員會表示感謝。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其理論只是點出,要搞好經濟研究就須明白「人是人類」,會有心理因素影響行為。值得一提的是,塞勒曾在2015年荷李活電影《沽注一擲》(The Big Short)中客串演出。該電影以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為背景,依真實事件改編,他在片中就是利用行為經濟學解釋金融海嘯出現的原因。他周一受訪時笑言,對委員會在他的得獎聲明中沒有提及其演出成就感到失望。(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