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遇寒冷天氣多選擇窩在家中,在西亞國家亞美尼亞,面對嚴寒,暖氣是當地人必要設備。不過不少亞美尼亞家庭都花近半收入交電費,不夠錢修葺家園,致房屋保暖有限,令他們要用更多電保暖,形成惡性循環。香港工程師學會轄下的「師傳薈」今年5月赴當地為一個家庭修補牆壁。有參與工程師稱,雖然語言不通,但為該家庭建牆同時也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牆」。明報記者 曾永昌 物資短缺 須親力親為 師傳薈的11名工程師經仁人家園獲安排參與亞美尼亞分部的「Microfinance」計劃,到西部阿爾馬維爾省(Armavir)城鎮舍納萬(Shenavan),為一個家庭修牆。該受助家庭的住所從1998年至今鮮有維修。義工團領隊吳啟樟表示,房屋經過維修就可加強保暖效果,長遠可以減少用電。師傳薈一行11人為本年度第一隊到亞美尼亞的香港義工團隊,負責幫他們清理磚牆上已破爛的部分,用水泥修補。吳啟樟和團員梁亦嵐稱,他們在香港較少親身在工地動手,今次親力親為修牆的體會亦很深。由於當地物資短缺,團隊只能用簡單的設備篩沙,沒有手推車,只能用籃子運送英泥,為完成工作,他們要嘗試不同方法,屢敗屢試。 當地除了缺乏衛生設施和水源外,財政困難是當地民眾無法改善生活質素的問題根源,例如他們維修家園都需要借錢,但獲銀行批出貸款的機會不高。吳啟樟稱,亞美尼亞的日照時間頗長,當地一年的日照時間有2500小時,較香港約1800小時長,太陽能資源相對較豐富,可加善用;但要安裝太陽能板相信亦要靠慈善組織協助。 亞美尼亞盛產紅酒,這次受助家庭亦以種植葡萄為生,在義工維修牆壁期間,戶主一家會利用通訊軟件,跟在俄羅斯工作的兒子交代維修情G。男一團員簡家穎稱,戶主一家都希望可以一家人「齊齊整整」,希望改善家居環境,讓兒子回國後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梁亦嵐稱雙方均言語不通,只能靠肢體動作或是用Google Translate翻譯來溝通,不過她最大的體會是:「我們雖然為戶主一家建了牆壁,但同時間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