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倫費爾大廈火災後,外界極力追究責任誰屬。被指削減消防資源和縱容樓宇管理私有化的保守黨政府成為眾矢之的,但英國城市大學傳媒學教授布魯克(Heather Brooke)投書《紐約時報》指出,英國社會房屋翻新採取公私合作的模式,始於千禧年前後上台的貝理雅工黨政府,持續至今。其一後果是為地方政府為求節省開支外判管理公司,維修和保養又再判上判,居民甚至難以發聲。 公私合作翻新 源於工黨政府 管理格倫費爾大廈的公司為非牟利,理論上由數千間倫敦公屋的住戶為了自身來營運,但實際上15名董事局成員中只有8人是住戶,其餘7人是市議會委任或獨立,與此同時,維修保養則判上判到另一私人公司。這些公屋的最終業主市議會卻與管理公司關係密切,「格倫費爾行動組」(該大廈的居民組織)質疑這間管理公司純屬反應遲純的緩衝工具,指居民的顧慮持續被無視和打壓。直至《資訊自由法》生效的2005年前,法律更規定防火調查報告不得向大眾公開,而時至今日,相關報告也只能按該法規提出書面申請才可獲取。 在資訊科技進步下,公民可透過網誌和社交媒體等推動像「格倫費爾行動組」之類的組織發聲爭取權益,但傳統政治操作的方式卻被指比以前更不合時宜和不民主。去年底「格倫費爾行動組」發文批評負責管理大廈的「肯辛頓與切爾西租戶管理組」(KCTMO),指後者「玩火」漠視防火安全,但事實上類似投訴文章在2013年起已不斷發表,但地方政府據報在2013年發出律師信,指摘網誌作者涉及誹謗和騷擾,要求移除部分文章,有企圖滅聲之嫌。(紐約時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