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電台去年臨危受命,接替不獲續牌的亞洲電視維持大氣電波廣播。剛卸任通訊局主席的何沛謙在該台重1997過渡期所拍的《鏗鏘集》,當年受訪者認為香港要有自己定位,20年過去,不少面孔今天仍在,但對中港兩地的看法已不同,「睇返轉頭好得意」。無論定位如何變,本身是資深大律師的何沛謙認為法治一環不能失守,強調法治建基於公眾對法庭的信任和尊重,最近有些人超越底線,例如侮辱法官,風氣不可蔓延。
明報記者 袁樂婷 冼韻姬
指港人不再談自己定位
香港1997年回歸,當時社會惴惴不安,醞釀移民潮。過渡期的《鏗鏘集》見證昔日港人心態,近期重溫該節目的何沛謙說,訪問片段具啟發性,「你會思考,為何20年之後我們的想法,與當時不同」。他指節目中人覺得香港要有自己的定位,20年後,再談香港自己定位,會變得像本土派,「如不是本土派,你站在什麼定位?我覺得已沒有97年的說法。」
「可能過了20年後,習慣了,有些東西習慣了。」他以角色扮演的語氣說:「咦!大陸經濟起飛,我們是否要在大陸經濟起飛中,扮演重要一點的角色呢?」
對於法治面臨挑戰,何沛謙說港人多年來一向清楚底線,「不幸地最近我覺得有些人超越底線……如果讓人覺得(超越底線)沒有後果,便開始有危機」。法官每次判決均會交代理據,「你可以不認同,但不可以侮辱法庭,底線一定要守」。
調查涉傳媒自主「要好小心」
除了法治,何沛謙也重視傳媒的編採自主。亞視2011年報錯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死訊,是通訊局調查亞視的起點,他說,通訊局當時並非茞援顙視管理層有否干預新聞部,「我自己覺得要好小心,始終亞視是傳媒機構,由第三者調查管理層有否干預新聞部,這其實是干預傳媒機構自主」,作為監管機構要守住界線。不過,亞視投資者王征有否插手電視台運作,則關乎亞視作為免費電視牌照的持牌機構有否違規。何說,傳媒老闆或者視旗下機構為一盤生意,新聞工作者須有專業判斷,正如律師也有其專業操守。
堅持專業操守 向離譜客說不
為了守住專業操守,何沛謙曾向客戶說不,「我試過說『對不起,這事不是我們大律師可以做。』」。他舉例,有客人在中港兩地有生意,曾帶內地律師來港開會,「內地律師不懂法官要獨立,(法官與律師)要分得好開,他們可能與法官關係好好,亦強調與法官關係好」,於是客人習慣內地一套,上庭前會問他與法官關係好不好,「需不需要溝通」,這時便要向其解釋香港制度有不同,「幸好(這情G)不是常發生」。
稱近年社會矛盾因歸邊
何沛謙認為,過去20年長大的年輕一代,更了解法治概念,追求民主進步、社區保育、發展公民社會等的意識亦較以往強,因此對前景不感悲觀。「某程度上我們覺得,如果要香港經濟繼續繁榮,不可完全與內地脫節,亦有人覺得要與內地更加融合」,其實看真一點,經濟發展與更成熟的公民社會並不矛盾。他感覺近年社會矛盾源於「很多事本來不需突顯歸邊」,公民社會應不論立場,「你覺得這件事有利香港發展,就將意見講出來,最緊要醞釀共識,不是我告訴你,我想這樣行」。
林鄭化解矛盾需時觀察
問到候任特首林鄭月娥能否化解矛盾,何沛謙稱需時觀察,「太早下判斷不是好事」。那麼已觀察近5年的現任特首梁振英又如何?他尷尬一笑,「我不說,可不可以呀?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