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的中歐及東歐成員國向來有不滿被富有同盟國視為「窮親戚」的情緒,近日這種「二等公民」怨氣更因部分跨國牌子食品被指「同貨不同質」的問題而炒作升溫,如德國午餐肉是100%豬肉,捷克賣的是混雜碎禽肉的「次貨」,又如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賣的魚條魚肉成分較少等。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部分政客涉嫌為政治目的渲染問題,挑動民眾不滿。
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和捷克批評,歐盟新成員的相同牌子產品質量遜於舊成員,是「不道德」現象,令他們的國民淪為「二等」,上月要求歐洲委員會調查。
東歐指食品遜西歐 促歐委會調查
斯洛伐克消費者協會2011年最早發表關於德國、奧地利、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8個歐盟國超市食品(包括酒類、朱古力、胡椒粉、咖啡)的對比報告,直指所測試產品除了一款,在東歐行銷的餘者均屬「次貨」。2015年布拉格化學技術大學的研究結果,也帶出東歐食品比西歐「肉較少、添加劑較多」等問題。
專家﹕政客疑炒作撈政治本錢
今年2月,斯洛伐克農業部分析該國及奧地利均有售的22款奶製品、肉食、烘焙食品、飲品等同牌子產品報告,指半數在味道、外觀和成分上有「顯著」差別。匈牙利國家食品安全辦公室分析24款產品後亦有類似說法,如指匈牙利賣的Manner威化餅不夠奧地利賣的鬆脆,Nutella雪糕又不比奧地利賣的甜等。
面對質疑,生產商稱產品符合歐盟安全標準,各國行銷為遷就當地口味、喜好或商家利益而有差別也是常事。有專家認為相關國家的政客有利用食品問題撈取政治本錢的嫌疑。布拉格民調及市場公司Median的社會政治研究部主任普羅科普(Daniel Prokop)表示,年輕人、中產和較高收入人士較受這種產品偏差困擾,而政客用了這點來做文章,「政客需要製造一些敵人來動員支持。他們喜歡這個食品議題,因為可以歸咎外國人」。
斯洛伐克總理菲佐面對極端右翼挑戰及鬧出貪污醜聞下,早前強調了這議題,說:「我們將要求歐洲委員會盡快採取適當措施,停止貶低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與捷克國民的做法。」即將在今秋舉行國會競選的捷克,食品差別爭議更大;領導該國最大野黨ANO2011運動的第一副總理兼財長巴比什是捷克主要食品商。匈牙利民族主義總理歐爾班稱事件為「近年最大醜聞」。
歐盟司法、消費者及性別平等委員會專員表示將盡力遏止這種「同品牌、雙重質量」的不公平現象。(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