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投稿:如何解決房屋問題?

[2016.12.15] 發表

【明報專訊】同學對於香港的房屋問題作出深入而細緻的分析,並指出其對市民生活質素,及至社會未來發展的影響。然而,如何突破困局,同學把期望投向政府,但又似乎不滿於過去的「空頭支票」;那麼,不如一起探討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

樓價居高不下,離不開成本和供求關係的因素。首先,政府以公開拍賣形式出售私人住宅用地,造成「高地價政策」,因此,地價成為了私人樓宇高昂的成本;但在香港的簡單低稅制度下,賣地收入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高地價似乎成為了「不可避免之惡」,除非我們準備更根本地檢討香港的公共財政結構。

高地價致私樓成本高

自2003年,香港住屋需求不斷上升,也是樓價居高不下的另一主因。龐大的住屋需求從何而來?首先是由於香港人口增加。雖然香港本地人口增長進入了發達社會的低增長模式,然而內地移民持續來港,加上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短期工作住屋需求不斷,令過去十多年的住屋需求並未下降。此外,由於香港的退休保障制度不完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隨香港經濟成長而增加的中產階層,不少以購買住宅單位作為長遠投資及至退休收租之用。近十年內地經濟快速增長,不少內地資金亦以香港的住宅單位作為投資工具。房屋供應本來已很緊張,除了要滿足市民住屋需要外,又成為了投資保值的工具,需求自然大幅上升,價格又怎會不隨之飈升?

住屋投資 房屋長期供不應求

外圍經濟因素不易改變,退休保障制度的完善也非一蹴而就,於是,為本地需要住屋人士提供安居之所就更是當前要務,增建公屋已是社會共識。事實上,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曾提出每年要建85,000個房屋單位。即使在2003年SARS前,每年平均也有3萬至4萬個公屋單位落成。SARS後,政府為挽救樓市、復蘇經濟而減建公屋,但情况至今卻未有扭轉,如同學所述,供應遠追不上輪候人數,也就催生了劏房等問題。

覓地建屋的困難,是現屆政府就公屋落成量少的解說。政府新的土地發展計劃,常置住屋與環境保育於對立面,如發展郊野公園土地計劃等,令公眾就討論陷入兩難。然而,近日「橫洲事件」令更多市民了解到收新界棕地建公屋,對環境的傷害更少,政府卻棄而不用,似乎有違維護公眾利益的施政原則。因此,公眾要有力向政府施壓,就必須明白問題的成因,從而向政府提出針對性的要求。

文: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副校長張銳輝

■歡迎同學就時事新聞、社會現象等發表意見,篇幅限600至1000字,請電郵至living@mingpao.com。來稿請附姓名、學校名、年級及郵寄地址,主旨註明「《通通識》學生投稿」,一經刊出可獲100元書券。

更多教育
人物概念:林奕匡 走過高山低谷
【明報專訊】從加拿大回流香港的林奕匡 (Phil)歌唱事業浮沉多年,2014年憑一曲《高山低谷》,終將自己的音樂帶到廣大的樂迷耳邊。有人說音... 詳情
觀點與角度:推自願醫保 減公院負擔?
【明報專訊】隨着人口老化,市民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增加。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漸超出負荷,政府望重整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平衡,自願醫保計劃是措施之一。... 詳情
試題拆解:的士車廂攝錄 防黑的vs.侵私隱
【明報專訊】卷一:資料回應題 為了改善及提升的士司機的服務質素,你有多大程度認同在的士車廂內安裝攝錄及錄音設備?參考資料,並解釋你的答... 詳情
實戰錦囊:分析持份者 善用概念解釋「衝突」
【明報專訊】小通:君老師,上次測驗題目「香港房屋問題上,不同持份者之間有什麼衝突?」,我已經答了香港地少人多、樓價和租金高企,所以低收入人士... 詳情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愛滋病傳播與預防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公共衛生 ?顧問教師:慈幼英文學校通識科主任 ...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