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連發冰塌 學者:系列災害開端
【明報專訊】全球暖化現象令人類日益憂慮,被視為「例外之地」的西藏阿里地區,今年7月17日發生罕見冰塌,冰崩形成面積近10平方公里的冰川塌方體,約相當於1400個足球場,體積約0.7億立方米。至9月21日,附近冰川又緊接發生罕見的大範圍崩塌。有研究者認為,兩次冰塌可能是今後一系列冰崩災害的開始。
媒體報道指出,阿里地區東汝鄉的牧民們回憶指,事發前幾天已曾日夜聽到冰川發出斷裂的聲音,但卻沒有人有所警覺。7月17日當日,短短幾分鐘,冰川向下游移動足足6公里,碎冰接踵沖入阿魯錯湖,海嘯般巨浪摧毀鄰近一切。科學家團隊統計,經過9天救援後仍有9人死亡,數百頭犛牛失蹤。
報道指出,全球暖化引發許多地區的冰川退縮,但阿里曾是個例外,冰川在過去幾十年變化緩慢。但在即將發表在《冰河學期刊》(Journal of Glaciology)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美機構的研究團隊認為,氣候變化極有可能是兩次冰塌的「真兇」。隨當地氣溫上升以及降水增加,兩次冰崩更可能是今後一系列冰崩災害的開始,而現有的科學還沒有足夠的研究和準備。
阿里地區位於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喀喇昆侖山橫亙其中。研究者統計,阿里地區有5,862條冰川,面積約4,900平方公里。
過去幾十年的監測顯示,阿里冰川多以溫底低、積累量低、變化慢、流速慢為特徵,被研究者認為是極為穩定的冰川。而今年崩塌的冰川碎冰帶超過了原來的冰川面積,這在歷史上都沒有記載。對當地氣候的監測也表明,隨茈球氣溫上升,在過去的50多年,當地溫度也在持續升高。
對嶼P圖片分析顯示,崩塌的冰川變化始於2015年9月的融雪。積水滲透,在冰川下累積,造成底部滑動,而冰川上部卻被卡在一個狹小的山谷中,這可能逐漸誘發了災難。
科學家們推測,這種冰川的變化與全球變暖極為相關,但他們仍然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但如果事實如他們猜想的那樣,那麼阿里的冰崩可能是一種新的冰川災害,或是一新的冰川退縮方式。它們將再次敲響全球氣候變化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