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排排鐵皮屋在凌晨時分燈火通明,一盞盞懸吊茠滿u雞蛋燈」,將油麻地新填地街與窩打老道一帶照亮起來。搬運工人拖茖I實的木頭車穿梭於狹巷之中,一箱箱鮮果就這樣成就了果欄百多年來的奮鬥故事。時至今日,依然屹立在鬧市的果欄,在社會發展的爭議聲中探索去向。
果欄舖屋被評二級歷史建築
建於1913年的果欄,早年以草棚搭建而成,其後在1920至1930年代由欄商各自以磚瓦興建,其中「秀和欄」、「和興欄」及「福和果菜欄」為現存最古老的建築。走進石龍街,右方為一排兩層高、共16座戰後新建的舖屋,由當時欄商共同聘用華人建築師陳昭庭設計,達榮新記承建。舖屋外觀相似,風格一致,現被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每間舖屋的裝潢不一,尤其是屋簷下的招牌,不論是手寫字體還是用料都各顯特色,有的用帖風筆畫,秀麗飄逸;有的用碑風筆畫,剛勁有力。如「利豐欄」、「泰昌欄」、「長興欄」等名字,亦刻下了當年欄商對果欄發展的期望。欄檔內還放置蚖P招牌用料對應的櫃^,木招牌對木櫃^,水磨石招牌對水磨石櫃^,木與水磨石的交替,折射出流轉風光。
在果欄工作47年、擔任九龍果菜同業商會副理事長的大益欄東主張志祥,見證了果欄近半個世紀的變遷。他自15歲繼承父業,經營水果批發生意,現在仍堅持每天巡視業務。他的作息時間日夜顛倒,有時甚至因來貨問題而無閒休息;在講求保質期的果業堙A更須承擔時間風險。回首果欄歲月,張志祥對那消失了的敲算盤聲仍覺難忘。以往果欄在日間營運,欄商的算盤聲與叫賣聲合演荇犮N曲,其後因運輸造成的交通擠塞問題,果欄提早在深夜展開批發工作,算盤聲也就變成了噪音。要在時代變遷中站穩腳步,就得迎合周邊環境的訴求,算盤聲唯有淹沒在黑夜堨h。
倘果欄搬遷 老員工將被淘汰
果欄保留舊社會重視人情的僱傭文化,不分階級,不問出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張志祥笑言果欄工作是「落後行業」,搬運工人一般在深夜開始工作,完工時間則視乎當天的入貨量,幸好欄商與員工互相包容,不會斤斤計較。「要是遲了工作,一次半次就算了吧。同樣要是遲了下班,大家亦毫無怨言」。而果欄亦容納了年長的員工,員工平均年齡達50歲以上,部分人年屆90仍繼續工作。現代化經營模式且僵化的制度,或換來員工錙銖必較的工作態度,他坦言,倘果欄日後搬遷,大部分年老員工將被淘汰。
關注油麻地果欄工作小組主席楊子熙探討果欄搬遷一事多年,他表示,果欄的價值毋庸置疑,但運作確對鄰近居民造成滋擾。雖然欄商已盡力改善,噪音及阻街問題始終存在,工人每晚拖拉木頭車的巨響仍會擾人清夢;木頭車、水果箱佔據路面,也加重了交通的負荷。楊子熙指出,果欄附近有不少小學,上學和放學時人流特別多,曾經就發生木頭車撞倒小學生的意外,「木頭車那麼重,貨箱又堆得那麼高,果欄工人用木頭車搬運水果時,實在難以觀察前方的情G」。
重置果欄計劃討論至今數十載,各界仍然未能取得共識。楊子熙曾向政府提議將果欄搬往貨櫃碼頭旁,原址則發展成市集、公園或運動場等。至於那16座已被評定為二級歷史建築的舖屋,則原址保留,「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相信果欄的遷拆只是時間問題」。果欄多年來和周遭環境形成了小社區,街坊慣常前來購買時令鮮果,其他市民及外國遊客亦慕名而至,這種無形的歷史資產似乎令保育果欄的問題愈趨複雜。
■評語
“ 文筆通順,偶有佳句。人物訪問引述到位,引人入勝。 ”——陳匡正
“ 本篇刻劃油麻地果欄獨有的經營模式,交代了「舖屋」建築獨有的歷史價值,情感豐富,筆觸細膩動人。 ”——徐椿生
學校: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
校記:郭曉鈞、李紫珊、岳曉琳
非校記組員:賴韻淇
顧問老師:黃珺婷
◆得獎感想:保育發展難尋共識
如何在保育與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是個難題,我們在選材方面亦面對不少挑戰,畢竟保育涵蓋的範疇很廣,要掌握當中衝突亦不容易。最後我組決定走出所屬地區,探討百載果欄的前景,也藉此關注不同地區的保育項目。我們不僅能夠與果欄從業員直接交流,還接觸了區議員,進一步了解果欄對社區的影響。雙方意見令我們深切體會到,保育與發展之間的衝突是無可避免的,尋求共識實在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