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5日複製羊多莉出生,成為全球首隻複製哺乳類動物,轟動科學界。但研究人員的目標不限於複製動物,而是希望改良技術用於人類治病或器官移植。惟20年過去,有關研究停滯不前,一方面源於技術仍未成熟,另一方面亦涉道德爭議,難以爭取人們支持。複製技術應如何造福人類,仍有不少困難尚待解決。 技術缺陷 僅活6年病逝 多莉誕生後,一些論者曾憧憬或可複製人類,以便為人類提供後備器官移植。邁阿密大學生物倫理和衛生政策研究所的教授伊薩西(Rosario Isasi)說:「當年就似靈光一閃般,我們以為終將能理解更多疾病的機制,或治療不育。惟這一切最終沒有發生。」伊薩西指出,否決複製人已是科學界的「普世價值」。對以道德立場看此技術的人而言,複製生物無異於繁殖生命,憂慮科學家會抵擋不住成為「造物主」的誘惑,他們會不斷嘗試複製生命,直至出現嚴重後果為止。 除了道德問題,複製技術的安全性亦惹關注,從過去案例可見複製胚胎的死亡率極高,多莉羊便是在227個胚胎中唯一的存活者;不少複製動物成長後都出現若干程度健康問題,例如多莉就只活了6年多,便因肺癌及關節炎死亡。有科學家推測因複製技術缺陷,致多莉的染色體端粒過短所造成。 學者﹕助製人類器官藥品 動物複製技術雖未成熟,但已為醫學發展帶來啟示。醫學界目前主要有兩種幹細胞研究,包括在一般細胞中植入特定基因,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功能的「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細胞)技術;另一種則是線粒體基因轉移技術,把父母基因植入健康的卵子,避免下一代遺傳母親的疾病。 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倫理學家萊文(Aaron Levine)認為,最終不會有複製人的出現,而複製技術的最大影響,是讓科學家研究用動物製造人類器官及組織,或是不會被人體排斥的生物藥品。(法新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