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院8格回收箱擬擴至47校

[2016.01.11] 發表
教院「八格塑膠分類回收箱」較矮,遷就小學生高度。圖為教院署理副校長呂大樂(左)、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總監蘇詠梅(中)、知識轉移總監周卓輝。(黃津琪攝)

【明報專訊】政府推行三色回收桶多年,當中「啡膠樽」收集所有類型塑膠,回收公司需聘額外人手分類,令成本上升。有見及此,香港教育學院可持續發展教育中心總監蘇詠梅在7所小學設置「八格塑膠分類回收箱」,學生把塑膠分類棄置,減少回收公司最耗時的分類工序,令「收膠」更有效率,期望下學年推廣至47所小學。

她補充,明白本港「源頭分膠」需時間適應,若學校收膠模式漸趨成熟,可自行聯絡回收公司,把分類好的膠賣出。

8種膠分開回收 去年集1噸

蘇詠梅參考台灣和日本「分膠」經驗,在港推行「教育起動,塑膠再用!」計劃,在7所小學和教院內6個地方,放置可以用容納7類塑膠及一款「不可分類膠」(見圖)的塑膠收集箱,讓學生分辨不同膠製品應棄置在哪一格,成功收集逾1公噸已分類的塑膠。蘇指出,「有些學生更會把家中準備丟棄的塑膠瓶,一併帶回學校分類」,過去一年各校共收集1公噸塑膠,未來會在40所小學增設8格回收箱,有興趣的學校也可以主動聯絡教院。

未必有市場 廢料業﹕減用較實際

香港環保廢料再造業總會會長劉耀成認同該中心的計劃,因小學生較易「入手」,令他們從小便有源頭分類的意識。但他補充,回收膠的價格受石油價格及全球經濟環境影響,不同時期需要的膠種類不同。如之前極受歡迎的1號膠(寶特瓶),回收後可造成布料,如保暖的絲綿,深受歐美服裝公司青睞,但近期石油價格偏低、歐美經濟疲弱,「即使3000幾元1噸(賣給再造公司)也沒人要」,劉指回收公司除「收膠」成本,還需付人手、租金、水電及運輸費,此價格已近乎「沒錢賺」。反之,2號膠(HDPE)「重生」後可成為農業用水管,可賣往一些農業較發達的國家,如中國、泰國和印度。

他續指現時回收商以約1000元1噸買入已分類的膠,收集完後會把其清洗及粉碎成每塊約手指甲般大小的膠片,是為「原料」,可轉售給再造公司。但本港只是「廢膠收集站」,因只得數百萬人口,沒有「再造」市場,故香港收集得來的膠大多數都會被送到中國內地,但不代表「收完就有人買」,長遠來說,還是「減少使用」較實際。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為增加學生對科技的興趣,政府去年在財政預算案中建議撥款7500萬元,資助於資訊科技教育表現出色的中學推行增潤計劃。長沙灣天主教英...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6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