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搶救心跳停頓病人分秒必爭,若有人在醫院外病發,成功救活並出院的比率極低。瑪麗醫院推新救援方式「E-CPR」(體外膜氧合心肺復蘇術),重點是結合急症室、成人深切治療部及心臟科醫生合作,針對接受常規心肺復蘇術無效的病人,同一時間進行電動心肺復蘇治療及設置人工心肺,暫代心臟向其他重要器官供氧,增加病人獲救機會。瑪麗團隊年初成功以E-CPR救回一名心臟停頓達63分鐘的女病人。
年僅19歲的張樂雯今年3月時患感冒,數天後心跳快及暈眩,到新界一間醫院求診,確診急性心肌炎。其病情急轉直下,入院數小時已轉入深切治療病房。她說模糊中聽到醫護人員說,請她的家人來見她最後一面。
該院即晚聯絡瑪麗醫院E-CPR團隊,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副顧問醫生冼維正及魏振威於半小時後攜帶儀器趕抵。魏憶述,當時樂雯心跳停頓,部分器官更開始衰竭,團隊即為她插管,至啟動人工心肺時,其心臟已停跳63分鐘。
留醫一個月出院
樂雯其後轉院至瑪麗,心臟在2至3天後恢復跳動。她留醫約1個月後出院,現時心肺功能逐漸回復正常水平,惟搶救期間傷及神經線,若步行太久,左腳仍感麻痺,需待神經細胞慢慢復原。
魏振威說,樂雯是其救治過的病人中心跳停頓最久;若只以常規方式搶救,則獲救機會低。
3部門會診 平衡好處創傷
冼維正說,常規搶救方式每隔數分鐘便需換人做心肺復蘇,難同步設置人工心肺。E-CPR改用電動心肺復蘇儀器,深切治療部醫生便有空間在病人股動脈及股靜脈插管。他說,單靠心外壓難維持足夠的血液流動,「早一分鐘啟動到(人工心肺)就愈好」,一般半小時內可完成設置,以儀器代替停頓的心臟供氧,維持其他器官正常運作,直至心臟復元。
目前E-CPR屬先導計劃,6名接受救治的病人中,3人成功恢復心臟功能,但其中1人其後併發肺炎離世,最終2人成功出院。
他說,新救援方式仍在磨合階段,急症室及深切治療部醫生會診,評估病人是否適合以E-CPR搶救,成功啟動儀器後再由心臟科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心導管手術。若病人本身情G已難逆轉,例如末期癌症病人,則以常規方式救治。魏振威補充,E-CPR屬介入治療,需平衡治療的好處及對病人造成的創傷。